[发明专利]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91515.2 | 申请日: | 2021-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36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乐宇明;兰宾利;赵迪;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13/00 | 分类号: | G02B13/00;G02B13/06;G02B13/18;G03B30/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熊永强 |
地址: | 330096 江西省南昌市***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系统 镜头 模组 电子设备 | ||
一种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光学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含: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其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六透镜均具有负屈折力,第四、第五和第七透镜均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的镜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凹面,第五、第七透镜的镜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10.5TTL/f12;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通过对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的面型和屈折力进行合理设计,并通过上述关系式限定光学系统总长与光学系统的焦距的关系,在满足光学系统视场角范围的同时,控制光学系统的总长,以满足光学系统小型化的特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车载行业的发展,前视、侧视、自动巡航、行车记录仪、倒车影像等汽车驾驶辅助摄像头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侧视摄像头使驾驶员在汽车行驶中可以很直观的对汽车左右两侧盲区内障碍物、行人进行识别和监控,实现汽车在通过特殊地方(如十字路口、路障、停车场等)进行转弯、掉头时,可随时打开侧视摄像头,对驾驶环境作出判断,并反馈至汽车中央系统,以作出正确的指令避免驾驶事故的发生,同时侧视摄像头也可实现路况监控功能,为执法人员针对各类交通事故和车辆违章的判定提供依据。
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车载摄像镜头难以同时满足大视场角和小型化的要求,当摄像镜头满足小型化要求时,则导致大视场角范围较小,无法获得足够的物空间信息;要扩大摄像镜头的视场角范围,则不利于小型化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能够使光学系统在具有足够的视场角范围的同时,兼具小型化的特点。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沿光轴方向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含: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凹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七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10.5TTL/f12;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即所述光学系统的总长,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
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为所述光学系统提供负屈折力,可抓住大角度光线射入光学系统,扩大光学系统的视场角范围,所述第三透镜为所述光学系统提供负屈折力,且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有利于接收周边光线,避免入射角度过大产生杂光,同时有利于控制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半口径,从而控制光学镜头外径,所述第四透镜为所述光学系统提供正屈折力,有利于汇聚光线,校正边缘像差,提升成像解析度,所述第五透镜为所述光学系统提供正屈折力,所述第六透镜为系统提供负屈折力,有利于像差的相互校正,所述第七透镜为所述光学系统提供正屈折力,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可进一步汇聚光线,其物侧面面型平滑,可降低不同视场光线入射角的偏差,从而降低敏感度。满足上述关系式,可通过限定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即所述光学系统总长)与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的关系,在满足所述光学系统视场角范围的同时,控制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满足所述光学系统小型化的特征。超过关系式上限,所述光学系统总长过长,不利于小型化;低于关系式下限,所述光学系统焦距过长,则不利于满足所述光学系统的视场角范围,无法获得足够的物空间信息。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中至少有一枚透镜满足关系式:Vd25;其中,Vd为所述透镜的阿贝数。通过使所述光学系统中至少有一枚透镜的阿贝数小于25,可以使得玻璃系数图中,阿贝数离图上曲线较远,从而有利于更好的校正色差,提高成像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未经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915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