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灌区用水调度用水量监测系统及使用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990333.3 | 申请日: | 2021-08-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018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 发明(设计)人: | 付杰;石海波;毕刚刚;蔡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鑫索维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 |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正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78 | 代理人: | 熊远 |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灌区 调度 用水量 监测 系统 使用方法 | ||
1.一种灌区用水调度用水量监测系统,包括总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总控设备通过信号传输装置与次控设备信号连接,所述次控设备通过信号传输线与空气湿度监测设备、降水量采集设备以及土壤含水量采集设备信号连接,所述总控设备通过信号传输设备与水库水量监测设备信号连接,所述水库水量监测设备与水库水量报警设备信号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灌区用水调度用水量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总控设备包括信息展示模块、灌区工情及巡检管理模块、水情信息处理模块、预警处理模块以及系统帮助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灌区用水调度用水量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展示模块能够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展示,其中实时水情数据、实时雨情数据、地方天气预报以及气象卫星星云图进行展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灌区用水调度用水量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区工情及巡检管理模块能够将灌区简介、GIS地图浏览、工情信息管理、灌区设施管理、水库设施管理、沟渠信息管理以及巡检管理等信息进行收集,并且通过信息展示模块进行展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灌区用水调度用水量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情信息处理模块能够将水情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将水情数据统计并且转化为水位示意图、水资源断面图、水情曲线图、水情数据统计报表等直观展示的图表,且水情信息处理模块能够将多时间段的水情情况进行统一对比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灌区用水调度用水量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警处理模块能够将灌区各个部位土壤中的含水量、灌区降水量进行预警,所述预警处理模块能够对警报信息进行存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灌区用水调度用水量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帮助模块能够对灌区信息进行编辑,根据实际情况对测站经纬度、警戒阀值、水位流量蓄水量关系、代码字典信息管理、用户权限设置以及日志管理等信息进行编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灌区用水调度用水量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次控设备包括太阳能存储设备、控制面板、信息存储设备、阀门开启装置以及展示面板,所述太阳能存储设备依次与控制面板、信息存储设备、阀门开启装置以及展示面板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灌区用水调度用水量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传输设备支持GSM通讯、GPRS通讯、超短波通讯以及JSON通讯四种方式,并支持多种通讯方式组合使用,按照优先级JSON、超短波、GPRS、GSM的顺序依次发送。
10.一种灌区用水调度用水量监测系统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灌区进行分区,在各个区域安装分别有三个的空气湿度监测设备、降水量采集设备以及土壤含水量采集设备,将三个空气湿度监测和三个降水量采集设备分别均匀的安装在该区域的灌区内,将三个土壤含水量采集设备分别安装在该区域的近水处、远水处以及中心位置;
2)通过空气湿度监测设备、降水量采集设备以及土壤含水量采集设备对该区域的空气湿度、降水量以及土壤含水量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了数据的充分采集,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次控设备,通过次控设备能够直观的观察这些数据,且次控设备能够直接控制该区域的灌溉阀门进行人工放水;
3)通过信号传输设备将收集到的数据传输给总控设备,通过总控设备的信息处理,从而使得这些信息以水位示意图、水资源断面图、水情曲线图、水情数据统计报表等方式展示出来;
4)通过水库水量监测设备能够对水库内部的水量进行实时监控,当水库中的水量过低时通过水库水量报警设备进行报警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鑫索维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鑫索维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9033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