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门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86990.0 | 申请日: | 2021-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016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章学全;陈斌斌;翁晓伟;王弘弦;闫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信通环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11/00 | 分类号: | G01B1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梁爽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门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门检测装置,包括:基体、第一激光传感器以及第二激光传感器,所述第一激光传感器固设于所述基体内,所述第一激光传感器用于向所述基体外发射并接收第一检测激光;所述第二激光传感器固设于所述基体内,所述第二激光传感器用于向所述基体外发射并接收第二检测激光;其中,所述第一激光传感器的检测范围小于所述第二激光传感器的检测范围。本发明技术方案能够实现自动化检测,检测方式便捷,可提高检测效率,节省人力资源,并能减少人为因素对检测的干扰,提高检测准确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业的快速发展,列车的安全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其中,对于地铁等轨道车辆来说,车门作为列车的关键部件,影响车辆综合安全性能和运营可靠性,如何有效检测车门的相关尺寸是列车运维中的关键问题。
目前,在地铁车辆车门检测工作流程中,主要还是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检测,大量使用的工作器具还是传统的游标卡尺和卷尺,数据记录也是传统的一人测量一人手写记录的方式进行。在该手动测量工作中,存在许多人为不可控的因素,导致测量的数据不准确,而且,在现阶段地铁车辆车门测量的工作中,所需测试的参数及数据是一项庞大的工作量,采用传统的手动测量方式会导致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大。总之,传统的检测作业方式依赖人工检测,检测手段不够便捷,检测效率低,检测准确度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车门检测装置,旨在实现自动化检测,检测方式便捷,可提高检测效率,节省人力资源,并能减少人为因素对检测的干扰,提高检测准确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车门检测装置,包括:基体、第一激光传感器以及第二激光传感器,所述第一激光传感器固设于所述基体内,所述第一激光传感器用于向所述基体外发射并接收第一检测激光;所述第二激光传感器固设于所述基体内,所述第二激光传感器用于向所述基体外发射并接收第二检测激光;其中,所述第一激光传感器的检测范围小于所述第二激光传感器的检测范围。
可选地,所述基体的内部开设有安装腔,且所述基体的表面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腔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激光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激光传感器均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一激光传感器透过所述第一开口发射并接收所述第一检测激光,所述第二激光传感器透过所述第二开口发射并接收所述第二检测激光。
可选地,所述第一激光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激光传感器沿所述基体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且所述第一激光传感器的检测方向和所述第二激光传感器的检测方向相同。
可选地,所述基体平行于所述第一激光传感器的检测方向的表面形成第一基准面;所述基体通过所述第一基准面定位于车门上,以使所述第一激光传感器的检测方向平行于所述车门的表面。
可选地,所述车门检测装置还包括:定位件,所述定位件设于所述基体的所述第一开口所在的一侧表面,且所述定位件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激光传感器的检测方向延伸;其中,所述定位件背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表面形成第二基准面,所述基体设有所述定位件的一侧表面经所述定位件分隔为两个区域,未设置所述第一开口的所述区域形成第三基准面;所述定位件通过所述第二基准面定位于所述车门的顶面,所述基体通过所述第三基准面定位于所述车门的表面,以使所述第一激光传感器的检测方向垂直于所述车门的表面。
可选地,所述车门检测装置还包括:回光板,所述回光板可相对所述基体活动。
可选地,所述车门检测装置还包括:控制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以及电池,所述第一激光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激光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电池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其中,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和所述电池均设于所述基体内。
可选地,所述车门检测装置还包括:控制按钮,所述控制按钮设于所述基体上,且所述控制按钮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信通环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信通环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869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