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下湿插拔充油压力平衡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81782.1 | 申请日: | 2021-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081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宋文韬;崔维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西湖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R24/40 | 分类号: | H01R24/40;H01R24/00;H01R13/629;H01R13/5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周涛;胡红娟 |
地址: | 31001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湿插拔充 油压 平衡 连接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下湿插拔充油压力平衡连接器,包括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外壳和插座基座,插座外壳和插座基座之间位于插拔端设置有第一弹性软囊,第一弹性软囊与插座基座之间形成第一充油腔,插座基座内设置有插座组件;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外壳和基座组件,基座组件包括固定基座、活动基座及复位件;插头外壳和活动基座之间位于插拔端设置有第二弹性软囊,基座组件的外侧设置有第三弹性软囊,第二弹性软囊和第三弹性软囊内形成连通的第二充油腔;基座组件内设置有插针组件;本发明能够使连接器在插拔的动态过程中始终保持密封性能,同时可以降低甚至消除连接器的内外压差,减小插拔力并提高连接器抵抗深海压力的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下湿插拔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下湿插拔充油压力平衡连接器。
背景技术
据统计显示,海洋工程领域的失败案例绝大多数是由连接器失效导致的。水下湿插拔连接器能够在水下甚至深海恶劣环境中进行插拔操作,便于深海装备维护及深海系统组网,其技术难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连接器插拔的动态过程中需要始终保持密封性能;二是为提升连接器抵抗深海压力的能力,减小插拔力,需要尽可能降低甚至消除连接器的内外压力差,使其能够自动适应外界压力的变化。为解决上述技术难题,水下湿插拔连接器多采用充油压力平衡设计。
公开号为CN107910699A、CN110277703A、CN111463624A的专利说明书中公开了几种采用充油压力平衡设计的水下湿插拔电连接器,但其技术方案无法应用于光纤连接。
公告号为CN106532374B的专利说明书公开了一种采用充油压力平衡设计的水下湿插拔光电复合连接器,包括插座和插头两个部分。插头包括外壳体、插头壳体、插头芯体、第一唇形密封件、电插针、光纤插芯、第一转接座和第一尾部连接件。插座包括第二尾部连接件、第二转接座、插座壳体、插座芯体、插座滑块、第二唇形密封件、电插针和光纤插芯。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水下插拔,但结构复杂,加工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下湿插拔充油压力平衡连接器,能够使连接器在插拔的动态过程中始终保持密封性能,同时可以降低甚至消除连接器的内外压差,减小插拔力并提高连接器抵抗深海压力的能力。
一种水下湿插拔充油压力平衡连接器,包括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外壳和设置在插座外壳内的插座基座,所述插座外壳和插座基座之间位于插拔端设置有第一弹性软囊,所述第一弹性软囊与插座基座之间形成第一充油腔,所述插座基座内设置有一端伸入第一充油腔内的插座组件;
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外壳和设置在插头外壳内的基座组件,所述基座组件包括位于插拔端相对侧的固定基座、设置在固定基座外侧的活动基座以及设置在固定基座和活动基座之间的复位件;所述插头外壳和活动基座之间位于插拔端设置有第二弹性软囊,基座组件的外侧设置有第三弹性软囊,所述第二弹性软囊和第三弹性软囊内形成连通的第二充油腔;基座组件内还设置有插针组件;
连接时,插座连接器的端面接触第二弹性软囊并推动活动基座向内移动,插针组件依次穿过第二弹性软囊、第一弹性软囊,在第一充油腔内与插座组件完成耦合连接。
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弹性软囊以形成第一充油腔,通过设置第二弹性软囊和第三弹性软囊以形成第二充油腔,通过向充油腔内充油以实现压力平衡,尽可能降低甚至消除连接器的内外压差,减小插拔力并提高连接器抵抗深海压力的能力。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弹性软囊和第二弹性软囊上均设置有能自动复位的可穿透密封体,允许插针穿透,并在插拔前后及插针插拔过程中形成有效密封。
当插针插入时,插针可以通过可穿透密封体所在的区域,并与可穿透密封体形成有效动密封;当插针拔出时,可穿透密封体可以及时恢复至原始位置,进而保证插针拔出时以及拔出后的密封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插座外壳和插头外壳上均设置有用于将海水引入的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西湖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8178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锅式核酸-抗体共检测方法及应用
- 下一篇:一种制备生物活性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