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通式河道底泥污染治理用原位修复棒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73044.2 | 申请日: | 2021-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665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郑新;郑元铸;林曦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02F11/121;C02F11/02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渝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82 | 代理人: | 赵小安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式 河道 泥污 治理 原位 修复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直通式河道底泥污染治理用原位修复棒,其结构包括,修复器、引导管、通电座、连接管、风动轮,修复器与引导管相连接,本发明由修复器的净化器改进后,通过引水器引导水体到净化层修复,过程中所携带的污泥会被活动装置的分离网进行隔断在活动装置的表端并且跟随装置的形状往两侧偏移,从而水体可直接透过分离网进入净化层加工,致使水体排完后活动装置的伸缩杆阻力消失可带动推动块将分离网进行挤压达到将穿透层开启使污泥通过穿透层利用导管进入到污泥箱内部进行归纳,以至于能有效的防止水体净化后污泥沉淀在净化层内部导致的后续堆积产生的降低净化效率等情况并且能将污泥进行区分归纳提升了后续对污泥处理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直通式河道底泥污染治理用原位修复棒。
背景技术
原位修复棒通过自热风为动力,利用自身对有机污染物的强化分解和生物净化功能,能对河道底部的污泥进行治理净化,并且不易造成二次污染,且治理成本较低,同时保持了原本的河道生态环境,不易对河道造成相应的副作用;
综上所述本发明人发现,现有的修复棒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修复棒可快速将水体与污泥利用物理法的方式将两者快速分开,从而达到分离效果,由于污泥与水体分离后则会沉淀在净化腔内,从而水体再次进入净化腔净化时,则沉淀的污泥会再次与水体相融合,如此循环后污泥在持续增多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减缓净化的效率与净化的精准度以及增加机体的负担与净化时长等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现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通式河道底泥污染治理用原位修复棒,其结构包括,修复器、引导管、通电座、连接管、风动轮,所述修复器与引导管相连接,所述通电座安装于修复器的上端,所述连接管与通电座进行通电连接,所述风动轮与连接管进行动力连接,所述修复器通过通电座与风动轮进行活动连接。
所述修复器设有固定体、净化器、动力块,所述固定体与净化器进行定位连接,所述动力块嵌入于净化器之中,所述净化器与引导管相通,所述净化器通过动力块与通电座进行通电连接,所述净化器12与风动轮5进行活动连接,所述固定体在净化器的外侧一共设有四块,并且组成正方形形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净化器设有实心块、引水器、杂质箱、净化层、排出端,所述实心块下端与引水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杂质箱安装于引水器的下端两侧,所述净化层与杂质箱的侧边相贴合,所述排出端与净化层相通,所述引水器与固定体进行定位连接,所述引水器与动力块进行活动连接,所述杂质箱在净化层的两侧各设有一个,并且形成对称状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水器设有导管、活动装置、分离网、散发通道,所述导管与活动装置相连接,所述分离网嵌入于活动装置的中心部位,所述散发通道与分离网相通,所述活动装置与杂质箱相连接并相通,所述活动装置与实心块进行定位连接,所述导管为不锈钢空心材质所制成并且内壁为抛光状态,活动装置中心的分离网具有相应的韧性以及伸缩性,致使散发通道为空心状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动装置设有控制块、伸缩杆、推动块、穿透层,所述控制块的侧端与伸缩杆进行活动连接,所述推动块与伸缩杆顶端相连接,所述穿透层与推动块相通,所述推动块与导管相通,所述推动块与分离网的两侧相连接,所述控制块为圆形形状并且内部装有相应的弹力环,伸缩杆为弧形形状,推动块的底部装有相应的卡扣,穿透层为双层状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推动块设有连接体、实心层、提升轮,所述连接体与实心层进行固定连接,所述提升轮嵌入于实心层的两侧,所述提升轮与穿透层进行活动连接,所述连接体与伸缩杆进行活动连接,所述连接体下端的凹槽内部具有相应的韧性,并且实心层为不锈钢材质所制成,提升轮在实心层的两侧各设有一个。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出端内侧设有通孔、驱动环、板叶,所述通孔与驱动环为一体,所述板叶与驱动环进行活动连接,所述驱动环与净化层相通,所述板叶在驱动环的外侧一共设有四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温州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730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