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隧道挖掘中软质塌方区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63036.X | 申请日: | 2021-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470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发明(设计)人: | 王纯岩;李伟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深圳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01 | 分类号: | E21D9/01;E21D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郭欣欣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挖掘 中软质 塌方 处理 方法 | ||
1.一种隧道挖掘中软质塌方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对隧道开挖中的塌方位置的软质层掌子面反填土,所述反填土形成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对所述软质层掌子面起支撑作用,避免二次塌方;
通过混凝土与水泥浆对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塌方区进行填平;
通过向所述软质层掌子面注入水泥浆,水泥浆对所述软质层掌子面加固;
所述软质层掌子面内注入的水泥浆强度达到预测强度后,采用环形台阶法或CD法开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挖掘中软质塌方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过混凝土与水泥浆对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塌方区进行填平之后,所述通过向所述软质层掌子面注入水泥浆,水泥浆对所述软质层掌子面加固之前,还包括:
所述塌方区内注入的水泥浆强度达到预设强度、且所述支撑体稳定后,在开挖的掌子面顶部插设多个管棚,多个所述管棚的一端均通过软质层掌子面或塌方区插设于硬质岩层内,多个所述管棚的另一端均与已施工完成的隧道初支的拱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挖掘中软质塌方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背离所述软质层掌子面的一侧喷射防护层,所述防护层用于对所述支撑体起固定作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挖掘中软质塌方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混凝土与水泥浆对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塌方区进行填平,包括:
在所述塌方区的塌腔内埋设有注浆管、导管以及排气管,所述注浆管、所述导管以及所述排气管的一端均埋设于所述塌腔内,所述注浆管用于向所述塌腔内注入水泥浆,所述导管用于向所述塌腔内注入混凝土,所述排气管用于将所述混凝土内的气体排出;
通过所述导管向所述塌腔内注入混凝土,通过所述排气管将所述塌腔内的混凝土中的气体排出;
所述塌腔内的混凝土初凝后,通过所述注浆管向所述塌腔内注入水泥浆,所述水泥浆用于填充密实所述塌方区内的微空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隧道挖掘中软质塌方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注浆管向所述塌腔内注入水泥浆的注浆压力为2.5Mpa-5Mpa。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挖掘中软质塌方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向所述软质层掌子面注入水泥浆,水泥浆对所述软质层掌子面加固,包括:
多个用于向所述软质层掌子面注入水泥浆的注液管,多个所述注液管的一端均通过所述支撑体插设于所述软质层掌子面内。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挖掘中软质塌方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管棚绕着所述拱架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管棚背离所述硬质岩层的一端与所述拱架通过固定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隧道挖掘中软质塌方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与所述管棚相适配的U型部、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设置在所述U型部的开口端;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与所述拱架连接,所述管棚背离所述硬质岩层的一端插设于所述U型部内,所述管棚的外周壁抵顶在所述U型部的内周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挖掘中软质塌方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层掌子面内注入的水泥浆强度达到预测强度后,采用环形台阶法或CD法开挖之后,还包括:
每开挖预设距离后,搭设拱架,相邻两个所述拱架之间的间距为40cm-50cm。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挖掘中软质塌方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棚的中轴线与水平面之间夹设预设角度,所述预设角度范围为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深圳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深圳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6303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碳纤维用上浆剂和复合材料
- 下一篇:一种三工位操动机构及开关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