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消解赤霉病小麦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60198.8 | 申请日: | 2021-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172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关二旗;王天姣;李萌萌;卢朝银;卞科;毛广卿;孙敏杰;张恒达;张影全;谭银玲;张裕蓉;郭嘉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7/10 | 分类号: | A23L7/10;A23L5/2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李博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消解 赤霉病 麦粒 脱氧 镰刀 菌烯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粮油食品安全加工技术领域,公开一种高效消解赤霉病小麦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方法,将小麦粒除杂,然后与稳定态二氧化氯溶液混合后振动着水,再静置润麦;或者,将小麦粒除杂,然后真空干燥、冷冻、加水一次润麦,过滤后与稳定态二氧化氯溶液混合静置二次润麦;或者,将小麦粒除杂,然后真空干燥、冷冻、加水一次润麦,过滤后与稳定态二氧化氯溶液混合后振动着水,再静置二次润麦;其中稳定态二氧化氯溶液浓度为80mg/L~120mg/L。与现有技术相比,允许采常规的润麦程序脱除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消减量可以达到75%以上,且小麦品质得到保证,生产成本无明显增加,适宜生产实践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粮油食品安全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消解赤霉病小麦粒中脱氧 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方法。
背景技术
赤霉病是麦类作物世界性流行病害。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不仅造成粮食大幅减产,而且赤霉菌分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 醇一旦进入人或动物体内,往往会引起腹泻、呕吐、发烧等急性中毒症状,以及厌食、体重 减轻、免疫力下降等慢性中毒症状,严重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但是,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一般很难将其有效去除。
目前防控和脱毒的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法等,其中物理法如分级法、吸 附法、辐照法等。发明人团队在中国专利申请20140201175.9中公开了将小麦磨成粉后采用 电子辐照消减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方案。但是整体上看,物理法虽然简单但是脱氧雪腐镰 刀菌烯醇去除效果有限,部分方法成本较高。而生物法主要是利用特定微生物吸附毒素,目 前应用尚不成熟。而化学法如利用碱性物质、氧化物质等消解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被认为是 当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化学法存在容易引入其他有害物质、破坏食品品质等造成二次 污染的问题。所以探究赤霉病小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高效安全消解方法应用于实际生 产,对于赤霉病小麦的加工利用和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十分必要。
二氧化氯是一种强氧化剂,也是《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 标准》中规定可以在食品原粮及食品加工中使用的一种强氧化剂。目前,基于二氧化氯的粮 食污染真菌毒素消解研究及专利技术也有公开报道,具有无残留、安全的优点,避免了现有 化学方法存在的缺陷。如中国专利ZL.201610404166.9中公开了使用二氧化氯消解小麦中脱 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方法,将二氧化氯溶液和小麦按照质量比为4~7:1混合润麦可以使小麦 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消解效果达到65%。但是该专利方案中润麦水的用量远远超出一般润 麦需求,将导致处理后的小麦中水分含量过高,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所以该方法可以证明 二氧化氯消解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可行性,但距离转化成实际可行的小麦处理方法还有相 当大的距离。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利用二氧化氯消解小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需要大量的润麦水导 致小麦水分含量过高而影响小麦品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消解赤霉病小 麦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方法,以达到采用正常润麦水量处理小麦并且脱氧雪腐镰刀菌 烯醇消解效果得到保持,甚至进一步提升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消解赤霉病小麦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方法,将小麦除杂,然后与稳定态二氧 化氯溶液混合后振动着水,再静置润麦,稳定态二氧化氯溶液浓度为80mg/L~120mg/L;
或者,将小麦除杂,然后真空干燥、冷冻、加水一次润麦,过滤后与稳定态二氧化氯溶液混 合静置二次润麦,稳定态二氧化氯溶液浓度为80mg/L~120mg/L;
或者,将小麦除杂,然后真空干燥、冷冻、加水一次润麦,过滤后与稳定态二氧化氯溶液混 合后振动着水,再静置二次润麦,稳定态二氧化氯溶液浓度为80mg/L~120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工业大学,未经河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601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