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降压型公共直流电压母线的并联构网型变压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56890.3 | 申请日: | 2021-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261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7 |
发明(设计)人: | 曾嵘;孙长平;赵彪;尹立坤;余占清;唐博进;安峰;潘海宁;白睿航;郭明珠;崔彬;周兴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3/28 | 分类号: | H02M3/28;H02M7/12;H02J1/10;H02J1/14;H02J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联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94 | 代理人: | 张迎新;史光伟 |
地址: | 10003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降压 公共 直流 电压 母线 并联 构网型 变压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降压型公共直流电压母线的并联构网型变压器,所述并联构网型变压器包括:中压直流母线,两端交流母线,其中,所述两端交流母线通过交流‑直流变换器接入所述中压直流母线。本发明的基于降压型公共直流电压母线的并联构网型变压器面向“双高”背景下的高可靠配电应用场景,低成本、紧凑化、高效率;本发明实现了中压交流配电网在线互联、高比例分布式能源汇集、大容量储能接入、“源网荷储”灵活互动的应用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电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降压型公共直流电压母线的并联构网型变压器。
背景技术
随着配电网的不断发展,中压配电网正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瓶颈,主要包括:1)配电网用电负荷快速增长,出现了配变负载率过高、馈线负荷分布不均衡等问题;2)统计表明80%以上的用户停电都是由配电网侧引起的,经配电自动化改造的开环配电网,在故障倒闸操作时仍避免不了短时的停电;3)随着“双碳”的推进,配电网分布式能源和储能接入需求大幅增大,配电网呈现运行方式多样、潮流转供形式复杂等特点。
传统交流配电系统由于开环运行条件的限制,无法对分布式能源出力与负荷的变化进行快速的跟踪响应,也不能对功率流动进行连续精准的调节,使得系统电压偏离成为配电网运行管理中日益突出的问题。引入直流配电技术,构建基于电力电子变换器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是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手段。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能充分发挥电力电子装置的快速响应特性,又能大量减少电能变换环节,可实现在源荷双端强不确定性条件下对配电网络快速、灵活、连续和精准的功率与电压调控。
传统交流配电网在接入光伏和储能等分布式能源和直流负载后,使用了大量AC/DC变换环节,使得系统效率较低且成本较高。同时,配电网中可以通过AC/DC双向变流器增加低压直流母线以构建出直流微电网,将直流负荷接入直流微电网中,从而减少很多电能变换环节。更进一步地,以多端口电力电子变压器(PET)为枢纽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同时连接中压交流(medium voltage AC,MVAC)、中压直流(medium voltage DC,MVDC)、低压交流(low voltage AC,LVAC)和低压直流(low voltage DC,LVDC)4组母线,可实现各端口功率与电压的灵活调控、电能质量治理以及端口间能量互联互济和故障相互隔离。由此可见,多端口PET在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中可扮演关键枢纽角色,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但现有的多端口PET仍然具有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降压型公共直流电压母线的并联构网型变压器。
本发明的基于降压型公共直流电压母线的并联构网型变压器,包括:中压直流母线,两端交流母线,
其中,
所述两端交流母线通过交流-直流变换器接入所述中压直流母线。
进一步,
所述两端交流母线包括第一两端交流母线(MVACI)和第二两端交流母线(MVACII)。
进一步,
所述交流-直流变换器为降压型电压源交流-直流变换器。
进一步,
所述降压型电压源交流-直流变换器具有10kV的直流母线电压,
所述降压型电压源交流-直流变换器包括:三相交流电的第一相输入端(A),第二相输入端(B)和第三相输入端(C),
所述第一相输入端(A)连接第一半桥(a1)的第一端和第二半桥(a2)的第二端,第二相输入端(B)连接第三半桥(b1)的第一端和第四半桥(b2)的第二端,第三相输入端(C)连接第五半桥(c1)的第一端和第六半桥(c2)的第二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未经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568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