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极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55883.1 | 申请日: | 2021-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755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郝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31 | 分类号: | H01M50/531;H01M10/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赛恩倍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34 | 代理人: | 薛晓伟;孙哲 |
地址: | 352106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极 组件 电池 用电 设备 | ||
一种电极组件、具该电极组件的电池和具该电池的用电设备,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离膜,第一极片上设有第一极耳和第三极耳,第二极片上设有第二极耳,第一极片、隔离膜和第二极片卷绕形成电极组件。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和第一活性物质层,第一活性物质层设于第一集流体的表面以形成第一涂布区;第一极耳和第三极耳间隔设置于第一涂布区,将第一涂布区分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长度比例为:1:(0.5‑1.5):(0.5‑1.5),从而降低相邻极耳之间的电阻的差异,充分发挥充电速度及温升降低的优势,以实现提升电极组件过流能力和降低电极组件温升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极组件和具有该电极组件的电池和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5G的应用,消费者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的电池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电池中存在电池及整机温升高的问题,过高的温度会降低电池和电子产品的使用性能。现有电池采用双极耳结构,电池的整体过流能力不能得到提升,因此电池和整机的温升仍然较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出一种电极组件和具有该电极组件的电池和用电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离膜,所述第一极片上设有第一极耳,所述第二极片上设有第二极耳,所述隔离膜设置于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之间,所述第一极片、所述隔离膜和所述第二极片卷绕形成所述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三极耳,所述第三极耳设于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和第一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设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表面以形成第一涂布区;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呈带状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三极耳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涂布区。沿所述第一极片的卷绕方向,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三极耳将所述第一涂布区分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的长度比例为:1:(0.5-1.5):(0.5-1.5),优选为1:(0.8-1.2):(0.8-1.2)。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是极片在展开状态下的长度方向,也是电极组件的卷绕方向。
如此,上述电极组件通过在第一极片上增设第三极耳来对电流进行分流,并且第一极耳和第三极耳将第一涂布区按照预定比例分割,从而降低相邻极耳之间的电阻的差异,充分发挥充电速度及温升降低的优势,以实现提升电极组件过流能力和降低电极组件温升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上间隔设有第一槽和第三槽,所述第一极耳设于所述第一槽内,所述第三极耳设于所述第三槽内,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长度为L,所述第一槽与所述第三槽之间的距离为H,其中,|L/2-H|≤100mm,L≥700mm。如此,可以减少由于极耳间距离过小而发生短路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第一极耳和第三极耳按照预设比例分割第一涂布区。其中,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三槽由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缺失形成。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上述活性物质层缺失可以暴露集流体,或者暴露涂覆于集流体的表面的其他涂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槽贯穿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第一槽可以通过间隙涂布的方式形成在第一极片上,降低极片的制造工艺难度。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在极片展开状态下,第二方向指极片的宽度方向,也可以说是电极组件卷绕状态下的长度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槽的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第一侧边齐平,所述第一槽的第二边缘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第二侧边间隔设置,有利于减少活性物质层的损失,维持电芯组件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极耳的侧边与所述第一槽的侧边间隔设置,以减少极耳接触活性物质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极耳的侧边与所述第一槽的侧边之间的距离为2-2.5mm,以在设备的公差限度内安装第一极耳,并减少极耳接触活性物质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558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