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离子交换树脂动态再生装置的工作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955588.6 | 申请日: | 2021-08-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949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 发明(设计)人: | 周洋;李艳超;李良;张连芹;周灿;李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邹县发电厂 |
| 主分类号: | B01J49/00 | 分类号: | B01J49/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9 | 代理人: | 梁斌 |
| 地址: | 310030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离子交换 树脂 动态 再生 装置 工作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再生装置的工作方法,它属于离子交换树脂领域。本发明装置包括支架、树脂箱、溶液箱、再生箱、循环泵等管路阀门系统,树脂箱、溶液箱的下端与再生箱的上端管路相连,再生箱的下端、底部分别与树脂箱、溶液箱的下端管路相连,溶液箱与再生箱间设有循环泵管路、循环回路管路等;启动循环泵,使树脂箱内的待再生树脂通过负压管路传输树脂至再生箱,通过循环泵使溶液箱的再生溶液对再生箱的树脂进行动态循环再生、再生后直排冲洗;再生完毕后,启动循环泵,传输再生箱内树脂至树脂箱,树脂箱内即为再生好的树脂。本发明设计合理可靠、树脂再生度可达到98%以上,且再生时间短,再生液耗量少,冲洗用水量少,节能环保,减少人工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火电厂氢电导率测量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动态再生装置的方法,它属于离子交换树脂领域。
背景技术
氢电导率是发电厂水汽系统严格控制的水质指标之一,其可快速、灵敏地反应水汽中阴离子杂质的总量,进而反应水汽系统水质纯度,因此连续准确地测定各水汽取样点的氢电导率对保证发电机组安全经济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测量氢电导率时,被测水样首先必须连续地流过阳离子交换树脂,去除碱化剂的影响再进行测定;阳离子交换树脂可去除水样中的阳离子,产生与阴离子数量相对应的氢离子;当氢型阳离子交换柱运行一段时间后,阳离子交换树脂会失效,需要再生恢复为氢型。
目前对失效树脂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弃之不用,直接购买新的氢型阳离子树脂,造成成本浪费;另一种方式是对树脂进行体外静态浸泡再生,这种方式的再生度一般较低,不超过75%;阳离子交换树脂再生度偏低,会造成氢电导率测量结果偏低,不能及时发现水汽品质劣化,给电厂安全运行带来很大隐患。
公开日为2015年08月26日,公开号为CN104857999A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名称为“一种硫氰中毒阴离子树脂的再生方法”的发明专利。该方法采用以去离子水配置的低浓度次氯酸钠的水溶液为解析液,对硫氰中毒交换树脂进行动态再生;先以次氯酸根离子浓度优势解析出中毒树脂的极少量硫氰根离子,进入液相的硫氰根离子被次氯酸根离子的水解产物次氯酸氧化分解,从而促使更多的硫氰根离子带入液相并分解,再生过程将中毒树脂由SCN—型转化为ClO—型,最终转化为Cl—型,最后用去离子水冲洗树脂,去除次氯酸根离子和次氯酸杂质,完成硫氰中毒交换树脂的再生。虽然该专利可对硫氰中毒的阴离子交换树脂进行解析再生,过程中不会造成树脂的二次污染,不会降低树脂的交换活性;但是未涉及到阳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安全可靠,能使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度达到98%以上,且酸耗量少、再生时间短,以充分保证树脂的再生度,提高氢电导率测量结果准确性的离子交换树脂动态再生装置的工作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离子交换树脂动态再生装置的工作方法,包括离子交换树脂动态再生装置,该装置包括树脂输送管、树脂回收管、除盐水水管、支架以及安装在支架上的树脂箱、溶液箱、再生箱,所述树脂箱的下端与再生箱的上端通过树脂输送管相连,树脂箱的下端与再生箱的下端通过树脂回收管相连,除盐水水管与树脂箱、溶液箱顶部相连,溶液箱的下端与再生箱的上端、底部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交换树脂动态再生装置的具体步骤如下:
失效树脂加注:打开树脂箱的树脂箱端盖,将失效的树脂倒入树脂箱内,关闭排放阀、阀门、阀门,依次打开溢流阀、阀门,除盐水通过阀门注入树脂箱内,待溢流阀有水溢流出时,关闭阀门,此时树脂箱内充满了除盐水和树脂,关闭树脂箱端盖;
溶液箱注水:检查排放阀、阀门和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溢流阀处于打开状态,关闭溶液箱端盖,打开阀门,将除盐水注入溶液箱内,待溢流阀有水流出时,关闭阀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邹县发电厂,未经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邹县发电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555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