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尖瓣膜修复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52110.8 | 申请日: | 2021-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761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发明(设计)人: | 刘浩;李超;李云龙;龚霄雁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茵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24 | 分类号: | A61F2/24 |
代理公司: | 武汉谦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51 | 代理人: | 尹伟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湖街2***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瓣膜 修复 支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尖瓣膜修复支架,其包括骨架和膜组件,骨架包括上部限位件、中部固定件和下部限位件,中部固定件包括V形支撑段、第一和第二套管,V形支撑段分别与第一和第二套管下端连接,膜组件顶部的前侧和后侧对应设有前翼和后翼,上部限位件包括位于前侧上方的第一限位曲线段和位于后侧上方的第二限位曲线段,第一和第二限位曲线段分别在左右两侧与第一和第二套管上端连接,第一和第二限位曲线段的中部分别向内凹形成与前翼和后翼对应连接的前V形连接段和后V形连接段。本发明优点为,支架改进后对心房壁作用小且在瓣环处的自适应贴合锚定效果好,改进的膜组件顺应性好且与改进的支架配合,具有更好的闭合性,并发症概率低,术后效果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尖瓣膜修复支架。
背景技术
中国需要治疗二尖瓣反流(≥3级)患者约为1000万例。二尖瓣外科手术量为4万余例/年,重度二尖瓣反流可产生心悸、胸闷、气急等症状,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及死亡。外科瓣膜修复或置换术被认为是该病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大、风险高、恢复慢等缺点。因此,研发微创、低风险的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器械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市场需求。
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器械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心血管器械研发的重点方向之一。目前临床应用的只有MitraCl ip,由于Mi traCl ip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较好的临床疗效以及较多的临床证据,是目前唯一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商品化的二尖瓣介入治疗产品。US9517131B2公开了一种心脏瓣膜修复装置,其具有与生物瓣膜上部周边固定连接的中央结构梁以及位于支架上部伸入心房的两组扩张夹梁等,两组扩张夹梁包括可与肺静脉脊作用的上部膨胀梁及与瓣环作用的下部膨胀梁。从整体结构上看,上述的心脏瓣膜装置结构相对复杂,而且在实际临床使用时易出现术后效果欠佳及出现并发症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结构改进,以提升术后效果并降低并进一步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二尖瓣膜修复支架,克服现有支架术后效果欠佳及易发现并发症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二尖瓣膜修复支架,其包括骨架和膜组件,所述骨架包括上部限位件、中部固定件和下部限位件,所述中部固定件包括V形支撑段及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V形支撑段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下端连接,所述膜组件的左侧、右侧及底部依次与所述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和V形支撑段连接,所述膜组件顶部的前侧和后侧对应设有前翼和后翼,所述上部限位件包括位于前侧上方的第一限位曲线段和位于后侧上方的第二限位曲线段,所述第一限位曲线段和第二限位曲线段分别在左右两侧进行两次交叉并形成环状部后与所述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上端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曲线段和第二限位曲线段的中部分别向内凹形成与所述前翼和后翼对应连接的前V形连接段和后V形连接段,所述下部限位件包括位于前侧下方的第三限位曲线段和位于后侧下方的第四限位曲线段,所述第三限位曲线段和第四限位曲线段分别均与所述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下端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膜组件包括彼此分离的前膜片和后膜片,所述前膜片和后膜片顶部对应设有所述前翼和后翼且在所述前V形连接段和后V形连接段的拉动下呈相互远离的张开状态,所述前膜片和后膜片的底部相互靠近并固定于所述V形支撑段底部尖端处。
采用上述进一步结构改进的好处为,上述结构的膜组件能够更好的与前后V形连接段的配合,实现心脏收缩时膜组件有更大空间实现更好的闭合,增强对二尖瓣膜的修复效果。
进一步,所述第一限位曲线段和第二限位曲线段分别在左右两侧进行的两次交叉中,一个交叉点位于上部且在植入心脏后贴近二尖瓣瓣环的前瓣和后瓣接合处,另一个交叉点位于下部且靠近所述第一套管或第二套管的上端。
采用上述进一步结构改进的好处为,更好的实现心脏压缩时上部限位件在前后方向的自适应缩小,即适应心脏收缩时瓣环缩小的位移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茵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茵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521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