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冲击裂解的工艺及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42659.9 | 申请日: | 2021-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497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4 |
发明(设计)人: | 杨朝会;纪建奕;李林;刘明;李天宇;张盟;孙浩栋;林利;吴恩泽;纪彦斌;李念冲;程中玲;史荣禹;张亮本;赵剑斌;高淑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青特众力车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7/00 | 分类号: | B23P17/00;C21D7/02;C22F1/00 |
代理公司: | 无锡知更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68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266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冲击 裂解 工艺 设备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冲击裂解的工艺及设备,包括装置架体、冲断机构、下压固定减壳机构、摆正减壳机构和输送定位减壳机构;冲断机构包括齿轮传动装置、驱动装置和冲击锤,驱动装置用于驱动齿轮传动装置转动,冲击锤随齿轮传动装置的转动而向上抬起后,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摆动对金属零件进行敲击;下压固定减壳机构包括第二升降装置和工型铁,第二升降装置通过升降,将工型铁压至和金属零件之间相抵接;摆正减壳机构包括U型杆,U型杆通过相对于装置架体转动,对金属零件进行压紧;输送定位减壳机构用于放置金属零件,借此,本发明具有能够通过在轴承座部施加冲击载荷实现轴承座从应力槽处发生脆性断裂,提高了精确性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裂解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冲击裂解的工艺及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减速器外壳是汽车传动系统中重要零部件,目前减速器壳差速器轴承座多为分体式,即一半差速器轴承座与减速器外壳铸造为一体,另外一半差速器轴承座单独铸造并单独加工,通过螺栓与定位销将减速器壳与另一半轴承座连接在一起。行业现行工艺是通过机床将两工件配合面加工平整,并钻螺纹孔及定位销孔,通过螺栓及定位销连接在一起。该工艺方案下零件易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两侧轴向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及位移,影响整桥传动的稳定性。
现有技术中,常通过汽车连杆胀断工艺对中后桥减速器轴承座进行裂解,该裂解方法为使用压力从轴承座内圈胀断,形成不规则断裂面,但是该裂解的方法并不精确,无法对需要裂解的地方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影响后期的工作。
本发明中的减速器轴承座与减速器壳体为一体铸造成型(金属零件),在所需断裂的部位加工出应力槽,通过在应力槽内制造氢脆来降低此处金属键的结合力,实现轴承座的脆性断裂,然后通过在轴承座部施加冲击载荷实现轴承座从应力槽处发生脆性断裂,满足利用凹凸不平表面实现高精度啮合以及生产线的节拍需求,同时可以取消原结构中两定位销的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冲击裂解的工艺及设备,能够通过在轴承座部施加冲击载荷实现轴承座从应力槽处发生脆性断裂,提高了精确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冲击裂解的设备,包括装置架体、冲断机构、下压固定减壳机构、摆正减壳机构和输送定位减壳机构;
所述装置架体由数个方管和平板焊接而成;
所述冲断机构设置于装置架体的顶部,冲断机构包括齿轮传动装置、驱动装置和冲击锤,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齿轮传动装置转动,所述冲击锤和齿轮传动装置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冲击锤随齿轮传动装置的转动而向上抬起后,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摆动,对金属零件进行敲击,完成裂解;
所述下压固定减壳机构设置于装置架体的内部,所述下压固定减壳机构对应设置于金属零件的上方,所述下压固定减壳机构包括第二升降装置和工型铁,所述工型铁设置于第二升降装置的底部,所述第二升降装置通过升降,将工型铁压至和金属零件之间相抵接;
所述摆正减壳机构包括相同的两组,两组摆正减壳机构分别设置于装置架体内部的左右两端,所述摆正减壳机构包括U型杆,所述U型杆通过相对于装置架体转动,对金属零件进行压紧;
所述输送定位减壳机构包括滑道和放置台,所述滑道设置于装置架体的底部,所述放置台呈矩型设置,所述放置台滑动设置于滑道的顶部,所述放置台的顶部用于放置所述金属零件。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装置架体包括立柱和底板,立柱呈门型设置,立柱包括相同的两个,两个立柱之间平行设置,两个立柱的顶面之间通过连接梁一体连接设置,两个立柱的底面之间通过所述底板一体连接设置,底板的长度大于两个立柱之间的距离设置,所述滑道固定设置于底板的顶部,两个立柱的侧面之间通过护板一体连接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青特众力车桥有限公司,未经青岛青特众力车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426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