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房屋与堡垒两用式建筑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22110.3 | 申请日: | 2021-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030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华建民;黄乐鹏;谢卓霖;陈增顺;薛暄译;肖畅;周枫滨;王能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F41H5/02 | 分类号: | F41H5/02;E04H9/10;E04H9/04;E04H9/12;F41H11/00;E04H1/12;E04H14/00 |
代理公司: | 重庆乐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1 | 代理人: | 雷钞 |
地址: | 40003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房屋 堡垒 两用 建筑 | ||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房屋与堡垒两用式建筑,包括矩形的建筑主体,建筑主体顶部固定有顶部防护板,顶部防护板的上表面呈弧形;所述建筑主体的四面侧壁上设置有侧防护板,侧防护板的正面均为弧形,侧防护板的背面均与对应的建筑主体侧壁贴合,侧防护板背面均固定有连接杆,连接杆的底端与建筑主体的侧壁铰接;所述侧防护板顶端与顶部防护板之间均设置有紧固件,紧固件与侧防护板、顶部防护板之间均通过螺栓固定;所述建筑主体周侧的地面上均开设有与侧防护板外形对应的容纳腔;本发明意在达到平时为房屋,战时为堡垒,既满足房屋的功能性和舒适性要求,战时则具备较高的防护能力,能够独立运作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房屋与堡垒两用式建筑。
背景技术
建筑物与构筑物一起被称之为建筑,它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房屋是指供人居住、工作、学习、生产、经营、娱乐、储藏物品以及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工程建筑。但当前常规房屋大多只具备单一的住宿功能,在战时能够提供的防护能力有限,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房屋与堡垒两用式建筑,平时为房屋,战时为堡垒,使得房屋不仅能满足房屋的功能性和舒适性要求,战时还拥有较高的防护能力,具备独立运作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房屋与堡垒两用式建筑,以达到平时为房屋,战时为堡垒,既满足房屋的功能性和舒适性要求,战时则具备较高的防护能力,能够独立运作的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为:
一种房屋与堡垒两用式建筑,包括矩形的建筑主体,建筑主体顶部固定有顶部防护板,顶部防护板的上表面呈弧形;所述建筑主体的四面侧壁上设置有侧防护板,侧防护板的正面均为弧形,侧防护板的背面均与对应的建筑主体侧壁贴合,侧防护板背面均固定有连接杆,连接杆的底端与建筑主体的侧壁铰接;所述侧防护板顶端与顶部防护板之间均设置有紧固件,紧固件与侧防护板、顶部防护板之间均通过螺栓固定;所述建筑主体周侧的地面上均开设有与侧防护板外形对应的容纳腔。
本方案中,房屋状态时,侧防护板位于容纳腔内,仅需对侧防护板进行掩盖,在具备房屋的功能性与舒适性要求的同时,也能够伪装为常规的房屋;战时需要转变为堡垒状态,通过摆动侧防护板,使侧防护板贴合在建筑主体的侧壁上,并通过紧固件与螺栓将顶部防护板连接起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此外,通过顶部的顶部防护板与侧壁的侧防护板,对建筑主体进行防护,能够有效降低爆炸的冲击波,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同时,顶部防护板与侧防护板的表面均为弧形,在遭遇爆炸时,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经过弧形的表面后出现分散现象,进一步降低冲击波对建筑主体内部造成冲击。并且在本方案中,房屋状态与堡垒状态转变的操作过程简洁,转变迅速,能够尽快达到堡垒的防护需求。
可选地,所述建筑主体顶端边角均为圆弧端,圆弧端中心处均开设有连接孔,连接孔均朝向建筑主体中心处;圆弧端上均设置有装配块,装配块与建筑主体组成矩形;所述装配块上固定有伸入连接孔的连接柱,连接柱与连接孔螺纹连接,且连接柱端部螺纹连接有螺母。
堡垒状态下,将螺母拧出,并将装配块由连接孔旋出,建筑主体顶端边角与顶部防护板、侧防护板之间组成弧形的表面,提高顶部防护板、侧防护板未能遮盖的建筑主体部位的抗冲击能力;同时,连接孔也能作为向外的观察窗与对外的输出位。房屋状态下,将装配块装配在建筑主体上,建筑主体与装配块组成矩形,便于房屋的隐藏。
可选地,所述侧防护板与顶部防护板均包括底板与弧形板,底板与弧形板之间设置有弧形的气凝胶层。
通过气凝胶能够提高侧防护板与顶部防护板的抗冲击能力,同时也能起到隔绝爆炸产生的高温。
可选地,所述底板与气凝胶层之间均设置有隔热层,隔热层包括第一隔热层与第二隔热层,第一隔热层与第二隔热层之间均设置有缓冲层,缓冲层由聚酯纤维无纺布和聚氨酯复合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221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电机同步驱动无油真空泵
- 下一篇:多功能电子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