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循环煤制气流化床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05063.1 | 申请日: | 2021-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37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4 |
发明(设计)人: | 张连华;陈柏金;程江波;陈习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聚信洁能热锻装备研发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华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J3/56 | 分类号: | C10J3/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7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循环 煤制气 流化床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循环煤制气流化床,包括:气化炉、旋风分离器、除尘器和仓泵。气化炉包括炉体和炉腔;炉腔内设有飞灰滞留室,滞留室为环形结构,且沿炉腔内壁周向外凸设置;滞留室与炉腔之间设有隔板,隔板下部设有开口,滞留室与炉腔之间通过开口相联通;滞留室与仓泵之间设有飞灰输送管道,飞灰输送管道一端与滞留室内腔上部相联通,另一端与仓泵相连接,仓泵通过飞灰输送管道间歇向滞留室喷送飞灰,滞留室内的飞灰缓流沉降吸热,坠落至开口进入炉腔再循环燃尽。本发明结构合理,灵活可调,飞灰燃尽效果好,碳转化率高,节能环保。操作简单,故障率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化床,具体涉及一种半焦和含碳飞灰再循环的双循环煤制气流化床,属于煤气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虽然加快了风电、水力发电、核电和光伏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速度,但仍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目前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煤炭仍是我国冶炼、化工、陶瓷等行业的主要获热能源,我国这一基本能源格局,决定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研发是重要的研发方向。在煤炭的各种清洁转化利用工艺中,气化是最有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因而人们设计出各种气化炉,如固定床气化炉,其碳转化率和热效率都高,但生产过程中会有大量焦油、酚水产生。随着不断升级的环保要求,人们又设计出循环流化床气化炉,其可制得洁净煤气,但制气过程中产生大量含碳飞灰,降低了碳转化率,且对环境造成污染。人们往往配套建设发电厂处理飞灰,投资大,成本高,不适合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转型升级。为了发扬循环流化床的优势,必须对循环流化床气化炉进行科学设计和改进。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循环流化床产生的含碳飞灰难以处理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双循环煤制气流化床。将含碳飞灰间歇输送至气化炉内腔设置的飞灰滞留室,实现飞灰在滞留室内缓流吸热,溢入炉腔后在高温气流中燃尽,克服了传统循环流化床通过其它设备处理飞灰的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循环煤制气流化床,它包括:气化炉、旋风分离器、除尘器和仓泵,所述气化炉包括炉体和炉腔,原料煤在所述炉腔中气化产生含半焦、飞灰和煤气的混合气流,混合气流经旋风分离器分离,分离出的半焦再循环进入炉腔气化,分离出的含飞灰煤气进入除尘器进行气灰分离,分离出的煤气进入下道设备,分离出的飞灰进入所述仓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炉腔内设有飞灰滞留室,所述滞留室为环形结构,且沿炉腔内壁周向外凸设置,所述滞留室与炉腔之间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下部设有开口,所述滞留室与炉腔之间通过所述开口相联通,所述滞留室与所述仓泵之间设有飞灰输送管道,所述飞灰输送管道一端与所述滞留室内腔上部相联通,另一端与所述仓泵相连接,置于所述滞留室内腔的飞灰输送管道一端设有喷头,所述仓泵通过所述飞灰输送管道和所述喷头间歇向滞留室喷送飞灰,滞留室内的飞灰缓流沉降吸热,坠落至所述开口进入所述炉腔再循环燃尽。
优选地,所述滞留室的底面设置成坡型,且与炉腔相连接的部位低。
优选地,所述飞灰输送管道设置多根,且沿滞留室的周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喷头上设置多个喷孔。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为耐热板,所述耐热板厚度设置为8-20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滞留室内腔高>所述炉腔直径的1/2。
进一步地,所述飞灰在滞留室内滞留时间设定为2-6秒。
本发明通过在气化炉腔外围设置含碳飞灰滞留室,同时将输送飞灰设定成间歇工作式,使飞灰在滞留室内缓行一定的时间;飞灰在缓流下行的过程中充分预热,逐步至开口与气化剂融合,进而燃尽。一种双循环煤制气流化床在半焦循环再气化的同时,实现了含碳飞灰再循环气化的双循环高效气化的目的。
本技术装置结构合理,灵活可调,飞灰燃尽效果好,碳转化率高,节能环保。操作简单,故障率低。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聚信洁能热锻装备研发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华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中科聚信洁能热锻装备研发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华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050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光学追踪的机器人辅助示教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新型安全性高的充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