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机定子注塑后绕线转移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890900.8 | 申请日: | 2021-08-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261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 发明(设计)人: | 陈稻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变智能装备(山东)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K15/08 | 分类号: | H02K15/08 |
| 代理公司: | 山东国诚精信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7312 | 代理人: | 刘海真 |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济南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机 定子 注塑 后绕线 转移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机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定子注塑后绕线转移设备。本发明的目的是线束圈无法快速穿入线束筒和后期穿入定子芯部件时线束圈不整齐的问题。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机定子注塑后绕线转移设备,包括有定子驱动单元和第一伸缩件等;第二伸缩件输出端通过转动部件连接有第二推压件。本发明实现了将多组线束圈自动进行支撑同时将其所要插入的部位进行摊薄配合更快速的无损进入线束筒内,然后在进行多组线束圈穿入定子芯部件时可以保护多组线束圈具有稳定的状态,不会不规则的穿入,在穿入后保持每组的整齐度;大大减少了人工的繁琐操作,并且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机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定子注塑后绕线转移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机定子生产时,需要先将铜丝在多组环绕的柱筒上进行铜丝绕圈,使其形成多组矩形状的线束圈;接着再将多组环绕的柱筒带着线束圈与线束筒收缩部对接,使多组环绕的柱筒的间隔槽与线束筒的贯穿槽对齐,然后人工将多组绕好的线束圈一排一排的推入线束筒的贯穿槽内,然后再退出多组环绕的柱筒;然后将转移套与线束筒收缩部对接,然后将要组装的定子芯部件放置在垫块上,推动定子芯部件通过转移套卡在线束筒上,再撤走转移套;进一步在定子芯部件外侧套上防护环,紧接着第一伸缩件收缩带动第一推压件将防护环一侧夹紧,第二伸缩件收缩带动第二推压件将防护环另一侧夹紧;再通过顶出部件伸缩将多组线束圈穿过定子芯部件,顶出部件复位后,即可将定子芯部件取走,完成线束圈的组装;
对于上述的组装过程,人工在将缠绕好的线束圈转移到线束筒上时,由于线束圈圈数多,并且线束松散无规则,导致人工需要将线束圈捋成一排较薄的厚度后再穿过线束筒的贯穿槽内,这不仅步骤繁琐,并且需要靠人工的手力硬扯进去,易导致绕好的线圈扭曲变形;
在将多组线束圈穿过定子芯部件的过程中,由于多组线束圈处于被线束筒贯穿槽卡住的状态,所以没有对多组线束圈进行拉紧,这导致了线束圈在穿进定子芯部件时线束圈无法整齐的穿过;
结合上述的组装过程和组装时的问题,需要一种可以自动将多组线束圈转移至线束筒,并且在将多组线束圈移动至定子芯部件时可对多组线束圈进行限位使其整齐穿过的设备。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人工在将缠绕好的线束圈转移到线束筒上时,由于线束圈圈数多,并且线束松散无规则,导致人工需要将线束圈捋成一排较薄的厚度后再穿过线束筒的贯穿槽内,这不仅步骤繁琐,并且需要靠人工的手力硬扯进去,易导致绕好的线圈扭曲变形;在将多组线束圈穿过定子芯部件的过程中,由于多组线束圈处于被线束筒贯穿槽卡住的状态,所以没有对多组线束圈进行拉紧,这导致了线束圈在穿进定子芯部件时线束圈无法整齐的穿过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机定子注塑后绕线转移设备。
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机定子注塑后绕线转移设备,包括有定子驱动单元、罩板、第一伸缩件、第一推压件、第二伸缩件、第二推压件、线束筒、顶出部件、台板、桌腿、双向限位组件、推移组件和细排组件;定子驱动单元前中部和后中部分别连接有一个罩板;定子驱动单元左端中部通过转动部件连接有线束筒;定子驱动单元左端上方对称设置有一个第一伸缩件和一个第二伸缩件;定子驱动单元内中部左侧连接有顶出部件,并且顶出部件伸缩部位于具有多组长槽的线束筒内;定子驱动单元左端位于线束筒下方固接有台板;台板底部连接有多组桌腿;第一伸缩件输出端通过转动部件连接有第一推压件;第二伸缩件输出端通过转动部件连接有第二推压件;台板台面中部分别连接有双向限位组件、推移组件和细排组件;用于对线束圈支撑定位的双向限位组件位于推移组件前后两侧;用于对线束圈摊开的推移组件位于细排组件前后两侧;细排组件用于对线束圈摊开后进行排开卡位。
进一步的,第一推压件和第二推压件相向线束筒一侧下方均连接有一个C型块。
进一步的,线束筒中部右侧连接有弧形的过度部,且靠近细排组件一侧筒身收缩,同时等距开设有多组可供线束圈穿过的贯穿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变智能装备(山东)有限公司,未经中变智能装备(山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909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