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牌泡果荠的人工培养技术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86520.7 | 申请日: | 2021-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754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胡如芳;杨亮;彭招兰;吴雪松;周青;杨伟刚;周小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A01G22/25 |
代理公司: | 苏州润桐嘉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61 | 代理人: | 肖嘉 |
地址: | 34300***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牌 泡果荠 人工 培养 技术 | ||
1.双牌泡果荠的培养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组培方法和人工栽培技术,具体步骤如下:
所述人工栽培技术为:
S1、幼苗的选取:选择高度为8cm-10cm,且根部须根至少五根的健康粗壮幼苗;
S2、场地的选择:种植场地需确保土壤的湿润,土壤中的水需漫过幼苗的根部,水温保持在15℃-20℃,并且土壤中的水需保持流动性;
S3、种植栽培:将步骤S1中选取的幼苗移栽入步骤S2选取的土壤中,将幼苗的根部完全埋入土壤中,夏季保持环境温度在28℃-32℃,冬季保持环境温度在-3℃-5℃,起始种植时间选择在二月底或三月初;
S4、幼苗栽培:栽培过程中需保持水质纯净,4月份-6月份幼苗处于营养期,吸收营养长成小苗,并将小苗上部分的径叶剪断,此时,小苗根部膨大,根茎迅速生长,并开花结果,夏季需搭建遮阳棚,确保双牌泡果荠能接受到足够的光合作用,使根部逐渐生长;
所述组培方法为:
S1、外植体采集:取多年生双牌泡果荠的母株当年萌发的茎段作为外植体,并将所述外植体切成带至少一个腋芽的小段,清洗消毒,备用;
S2、腋芽诱导:首先将步骤S1中得到的外植体接种至
MS+6-BA1.0mg/L+IAA0.3mg/L和MS+6-BA1.5mg/L+IAA0.3mg/L的培养基中,待腋芽成长至0.5cm-3cm的愈伤组织,再将愈伤组织接种至
MS+6-BA0.2mg/L+IAA0.1mg/L的培养基中培养15天-20天,出现丛状小芽团;
S3、增殖培养:将步骤S2中的丛状小芽团分切成3-5个芽/团,转入MS+6-BA0.1mg/L+IAA0.1mg/L的增殖培养基中30天,以30天为一个周期进行续代,续代一次将产生5-8个子芽,续代3-5代后,从芽团上选取高于2.5cm的粗壮单株,再转入MS生根培养基中,40天-45天后95%的子芽均可完成生根形成幼苗,所述幼苗的叶片呈绿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牌泡果荠的培养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栽培技术的步骤S2中设置有水循环装置和水恒温装置,以确保水的流动性和恒温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牌泡果荠的培养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栽培技术的步骤S3中所述幼苗移栽后需使用浓度为0.1%的营养液进行浇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牌泡果荠的培养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栽培技术的步骤S4中在温度达到35℃以上时,搭建所述遮阳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牌泡果荠的培养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栽培技术的步骤S4中的小苗开花后花呈淡紫红色,果实直径为1cm-2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牌泡果荠的培养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根部包括块茎和须根,所述须根生长于所述块茎的外周,所述块茎和所述须根均可食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牌泡果荠的培养技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块茎成长至1kg-2kg或直径为7cm-8cm时,挖出所述双牌泡果荠进行食用或入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牌泡果荠的培养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块茎外周边生长有小茎块,将所述小茎块挑下移栽至人工栽培技术的步骤S2中选取的土壤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牌泡果荠的培养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培方法的步骤S1中的消毒步骤具体为:取出外植体后用无菌水清洗干净,再用无菌水在振荡器上振荡清洗30min-50min;再用酒精浸润0.3min-0.8min,再用无菌水冲洗2-3次;然后用0.1%-0.2%的升汞消毒6min-12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5次后用滤纸吸干水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未经吉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652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神经内科神经反射检查装置
- 下一篇:一种抗菌防霉面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