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图数据库的金融安全管理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86130.X | 申请日: | 2021-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579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张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创邻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20/40 | 分类号: | G06Q20/40;G06Q40/02;G06Q10/06;G06F16/51;G06F16/53 |
代理公司: | 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14 | 代理人: | 王海文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数据库 金融 安全管理 方法 系统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基于图数据库的金融安全管理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方法包括:获取用户身份数据;根据所述用户身份数据,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获取用户信用记录数据和用户关系网络数据;利用图数据库对所述用户身份数据、用户信用记录数据和用户关系网络数据进行处理,获取用户的风险度评分;根据用户的风险度评分判断用户是否为安全用户。本申请基于图数据库技术构建的关系图谱可用于深度数据挖掘,处理海量的用户关联关系,通过多维度的特征检测分析来识别欺诈风险,提供了由点及面的反欺诈解决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软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图数据库的金融安全管理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保障交易安全、防范网络欺诈行为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反欺诈形势严峻。逾期、欺诈等现象多发、频发,损害投资者利益,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互联网金融平台资金链断裂、引发平台跑路等安全事件。数字金融欺诈逐渐表现出专业化、产业化、隐蔽化、场景化的特征,同传统的诈骗相比,数字金融诈骗往往是有组织,成规模的,他们分工明确、合作紧密、协同作案,形成一条完整的犯罪产业链。传统反欺诈技术面临的三大挑战:维度单一、效率低下、范围受限。如何避免和防范这些金融欺诈行为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技术缺陷,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图数据库的金融安全管理方法,以解决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图数据库的金融安全管理方法,包括:
获取用户身份数据;
根据所述用户身份数据,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获取用户信用记录数据和用户关系网络数据;
利用图数据库对所述用户身份数据、用户信用记录数据和用户关系网络数据进行处理,获取用户的风险度评分;
根据用户的风险度评分判断用户是否为安全用户。
进一步,所述用户身份数据包括用户姓名、身份证号、用户面部照片、电话号码、设备识别码和银行账号。
进一步,所述根据所述用户身份数据,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获取用户信用记录数据和用户关系网络数据,包括:
将用户姓名、身份证号和用户面部照片输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进行匹配;
若匹配成功,从所述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获取该用户的用户信用记录数据和用户关系网络数据。
进一步,所述利用图数据库对所述用户身份数据、用户信用记录数据和用户关系网络数据进行处理,获取用户的风险度评分,包括:
利用图数据库根据所述用户身份数据、用户信用记录数据和用户关系网络数据构建关系图谱;
利用图数据库根据关系图谱对用户进行多维度的特征检测分析,获取用户的风险度评分。
进一步,所述多维度的特征检测分析包括个人特征检测和团体特征检测;
其中,
所述个人特征检测包括属性特征检测和关系特征检测;
所述团体特征检测包括关联度检测和社区结构检测。
进一步,所述属性特征检测包括:
分析用户信用记录数据,若用户有贷款还款逾期记录,或者,将用户姓名、身份证号或电话号码中的至少一个信息与失信名单进行匹配,判定用户为失信人员,则将所述用户标记为风险用户;
其中,所述失信名单为公检法公开名单;
所述关系特征检测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创邻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创邻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613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