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安全壳内堆芯余热导出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85384.X | 申请日: | 2021-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87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9 |
发明(设计)人: | 黄伟峰;堵树宏;毛亚蔚;张利;孙占;杨长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21C15/18 | 分类号: | G21C15/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罗建民;邓伯英 |
地址: | 10084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 壳内堆芯 余热 导出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安全壳内堆芯余热导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设计基准事故工况下,将安全注入系统的低压安注子系统与余热排出系统的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安注子系统将吸收了堆芯余热的冷却剂导出至所述热交换器换热冷却,经过所述热交换器换热冷却后的冷却剂返回注入堆芯,所述冷却剂循环流动,持续导出堆芯余热直至所述堆芯处于安全状态;
在设计基准事故工况下,且所述低压安注子系统投入使用的条件下,安全壳的容积满足至少24小时内不超过其设计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壳内堆芯余热导出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设计基准事故工况下,且所述低压安注子系统不投入的条件下,通过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的辅助给水系统和大气排放系统导出堆芯余热;
所述低压安注子系统不投入和失去所述辅助给水系统的条件下,通过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导出堆芯余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壳内堆芯余热导出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设计扩展工况下,通过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导出堆芯余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壳内堆芯余热导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正常停堆冷却时,通过余热排出系统导出堆芯余热,以使堆芯处于冷停堆温度。
5.一种安全壳内堆芯余热导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安全注入系统的低压安注子系统、余热排出系统的热交换器,
所述低压安注子系统的低压安注泵与余热排出系统的热交换器连接,且形成将堆芯冷却剂循环流经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流动回路,用于在设计基准事故工况下经所述热交换器持续导出堆芯余热直至所述堆芯处于安全状态;
安全壳的容积满足在设计基准事故工况下,且所述低压安注子系统投入使用时,其内的压力至少24小时内不超过其设计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壳内堆芯余热导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安注子系统还包括:第一起始管路、第一中间管路、第一注入管路;
所述热交换器内部具有冷媒管路和热媒管路,通过所述冷媒管路和所述热媒管路内分别逆向流动冷媒和热媒以实现热交换;
所述第一起始管路的一端连接所述安全壳内的内置换料水箱/地坑,另一端连接所述低压安注泵;
所述第一中间管路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低压安注泵和所述热媒管路的输入端;
所述第一注入管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热媒管路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堆芯;
所述安全壳内设置有所述堆芯冷却剂围绕所述堆芯的一回路,一回路破口以使冷却剂汇流到所述内置换料水箱/地坑;
所述堆芯冷却剂流经所述堆芯、所述一回路破口、所述内置换料水箱/地坑、所述第一起始管路、所述低压安注泵、所述第一中间管路、所述热媒管路、所述第一注入管路,以形成所述第一流动回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壳内堆芯余热导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排出系统连接所述热交换器的热媒管路,且形成将所述堆芯冷却剂循环流经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二流动回路,用于在正常停堆冷却时经所述热交换器持续导出堆芯余热直至所述堆芯处于冷停堆温度;
所述余热排出系统还包括:第二起始管路、余热排出泵、第二中间管路、第二注入管路;
所述第二起始管路一端连接所述一回路的热段,另一端连接所述余热排出泵;
所述第二中间管路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余热排出泵和所述热媒管路的输入端;
所述第二注入管路一端连接所述热媒管路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所述一回路的冷段;
所述一回路的冷段与所述一回路的热段之间连通;
所述堆芯冷却剂流经所述一回路的热段、所述第二起始管路、所述余热排出泵、所述第二中间管路、所述热媒管路、所述第二注入管路与所述一回路的冷段,以形成所述第二流动回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5384.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