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泥颗粒化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83464.1 | 申请日: | 2021-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020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松;阎登科;田敏慧;刘志强;王丹丹;阎航非 | 申请(专利权)人: | 知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泥 颗粒 方法 | ||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污泥颗粒化的方法,主要方法是通过加入破碎的颗粒污泥作为造粒晶核,并在接种污泥中加入高密度的物质增加接种污泥比重,并通过投加絮凝剂和PAM的方式提高污泥中添加物质的留存能力,维持接种污泥比重和造粒晶核相同,并利用特定的反应器提供合适的水力剪切力,缩短颗粒污泥形成的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速污泥颗粒化的方法,主要方法是通过加入破碎的颗粒污泥作为造粒晶核,并在接种污泥中加入高密度的物质增加接种污泥比重,并通过投加絮凝剂和PAM的方式提高污泥中添加物质的留存能力,维持接种污泥比重长时间和造粒晶核相同,并利用特定的反应器提供合适的水力剪切力,缩短颗粒污泥形成的时间。
背景技术
自从活性污泥法诞生以来,越来越广泛的用于污水处理。而随着土地成本的逐渐提高,人们对高负荷,占地面积小的反应器需求越来约急切。而且污泥颗粒化技术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污泥颗粒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包括微生物生长及衰减以及底物的扩散等,非常复杂,这使得污泥颗粒化过程费时较长,往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如果处理对象为低浓度废水时,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晶核假说是有关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该机理认为颗粒污泥的形成类似于结晶过程,在晶核基础上颗粒污泥不断发育,最终形成了成熟的颗粒污泥。厌氧颗粒污泥作为常见的一种晶核也已有报道。但是,与接种污泥相比,厌氧颗粒污泥密度较大,在连续流反应器中培养颗粒污泥过程中晶核和接种污泥容易发生分层现象,影响反应器造粒效果。一种快速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方法和序批式反应装置(CN201710666785.X)公开了一种利用厌氧消化污泥作为晶核加速污泥颗粒化的方法,但该方法为了使晶核和絮状污泥更好混合,采用了序批式培养颗粒污泥的方法,未解决工程上需要实现连续流反应器培养颗粒污泥的需求;一种钙化厌氧颗粒污泥二次成核再利用方法及系统(CN201811130287.4)公开了一种钙化厌氧颗粒污泥二次成核再利用方法,该方法为了使接种污泥和晶核混合均匀,采用了异位预处理的方法,但机械搅拌的方法可能会破坏污泥团聚,且依然没有改变晶核与接种污泥密度不同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增加絮状污泥密度,强化晶核和絮状污泥的聚合能力,提高低浓度废水的造粒能力,缩短颗粒污泥形成时间。
发明内容
针对污泥颗粒化时间长、投加的晶核与原污泥有密度差,投加药剂易流失等问题,结合上述背景技术,利用已有反应器(引用自专利ZL 201910487315.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泥颗粒化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以连续流反应器进行颗粒污泥培养,利用破碎的颗粒污泥为絮状污泥颗粒化的造粒晶核,同时增加悬浮污泥的污泥密度,防止由于两种状态污泥的密度差导致因为不同上升流速导致的污泥流失或晶核沉积的问题,同时强化低浓度废水的造粒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使用离心泵将厌氧颗粒污泥破碎,并作为污泥颗粒化的造粒晶核;
利用好氧活性污泥絮体对反应器进行接种,接种污泥浓度为2000-10000mg/L,该污泥浓度为造粒晶核浓度的5-50倍;
若反应器处理低浓度废水,则向接种污泥中加入200-10000目的零价铁,并通过投加絮凝剂调整污泥密度,直至与造粒晶核的密度相同,利用旋流布水混合均匀;
若反应器处理高浓度废水,则先向接种污泥中加入氯化钙,利用旋流布水混合均匀后,再加入碳酸钠,并通过投加絮凝剂调整污泥密度,直至与造粒晶核的密度相同;
最后将造粒晶核和接种污泥混合均匀,加入1-1000ppm的PAM强化接种污泥与造粒晶核的混合。
反应器水处理流程采用下进上出浸没式。反应器运行时,布水器呈缓慢转动状态,为污泥床的扰动提供一定的推动力。同时,旋流布水的状态也为污泥提供了足够的水力剪切力,强化了颗粒污泥的生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知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知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34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手机外壳用外接NFC线圈
- 下一篇:波纹钢隔墙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