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体式盖板及电池组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74779.X | 申请日: | 2021-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945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4 |
发明(设计)人: | 王爱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蜻蜓实验室(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148 | 分类号: | H01M50/148;H01M50/1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恒锐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86 | 代理人: | 黄海霞 |
地址: | 518001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式 盖板 电池组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体式盖板,包括壳体和至少两个盖板,壳体内部设置至少两个用于安装电池极芯的内腔,至少两个盖板盖在所有的内腔的开口上;盖板上设置若干正极柱和负极柱,每一电池极芯均与其中一个盖板上的正极柱和另一个盖板上的负极柱连接。本发明的分体式盖板结构简单,多个内腔和电池极芯可以共用两个盖板,从而节省了盖板数量,降低了成本,降低了电池装配的复杂性和步骤,从而提高了装配盖板的效率。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池组,包括分体式盖板,提升了电池组的紧凑性,降低了整个电池组的重量和体积,提高了电池组的空间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体式盖板及电池组。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等优点,锂离子电池已成为各类便携电子产品的主力电源。随着储能电池等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推广,动力和储能型锂离子电池的需求将显著增长。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发展,在目前应用中,锂离子电池基本都是以串并联方式进行的。现有传统的电池外壳材料还是以铝壳、钢壳或者铝塑膜为主,而且基本都是单体的方式出现。每个单体电池都要配备一个电池盖板,装配流程复杂,成本高。
公开号为CN 111341985 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电池盖板,由串联连接的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共用,该电池盖板包括依次电连接的负极内引出端子、端板和正极内引出端子,所述负极内引出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池的极芯的负极电连接,所述正极内引出端子与所述第二电池的极芯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端板与所述第一电池的壳体密封连接,也同时与所述第二电池的壳体密封连接。该发明采用两个电池单体公用一个电池盖板的方式来使电池系统的结构更加紧凑,降低了整个电池系统的重量和体积。但是每两个电池单体公用一个电池盖板,当电池组或电池系的电池单体的数量较多时,需要设置多个电池盖板,比如电池系统包括四个电池单体时,需要设置至少三个盖板来保证相邻电池单体间的稳定,多个盖板依然存在电池系统装配复杂和成本高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分体式盖板及电池组以解决上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一种分体式盖板及电池组,以解决电池系统中电池单体的盖板多而造成的装配复杂、成本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所述分体式盖板包括壳体和至少两个盖板,所述壳体内部设置至少两个用于安装电池极芯的内腔,每一个内腔内安装至少一个所述电池极芯,所述至少两个盖板盖在所有的所述内腔的开口上;
所述盖板上设置若干正极柱和若干负极柱,每一所述电池极芯均与其中一个所述盖板上的所述正极柱和另一个所述盖板上的所述负极柱连接。
本发明的分体式盖板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采用至少两个盖板盖在所有的内腔开口上,两个盖板可以封装盖住所有的电池内腔,且盖板上设置正极柱和负极柱,电池极芯通过与正极柱和负极柱电连接,从而实现电池的电极引出,实现了电池盖板的完整功能。本发明的分体式盖板结构简单,多个内腔和电池极芯可以共用两个盖板,从而节省了盖板数量,降低了成本,降低了电池装配的复杂性和步骤,从而提高了内腔上装配盖板的效率。提高了电池结构的紧凑性,降低了整个电池的重量和体积,提高了电池的空间利用率。
优选地,所述至少两个盖板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紧固件连接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从而使盖板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进一步提高了电池壳和盖板间、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间的装配牢固性和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蜻蜓实验室(深圳)有限公司,未经蜻蜓实验室(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7477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盖板及动力电池
- 下一篇:连接管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