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系复合储层封闭孔隙及连通性的表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73856.X | 申请日: | 2021-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076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王阳;向杰;陈尚斌;张彤;曹庆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G01N24/08;G01N23/201;G01N23/223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程小芳 |
地址: | 221116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系 复合 封闭 孔隙 连通性 表征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系复合储层封闭孔隙及连通性的表征方法,通过采集典型煤层、泥页岩储层样品,开展柱塞样及不同粒径粉碎样低场核磁共振及核磁共振冻融法实验,获得不同粉碎粒径累计孔隙体积分布及微分孔径分布,通过与柱塞样对比,确定最佳粉碎粒度,初步判断封闭孔隙分布范围;开展粉碎样品的小角X射线散射实验,获得1~100nm孔径范围内总孔隙孔径分布及孔体积,结合低场核磁实验结果计算得到煤系复合储层总孔隙体积及封闭孔隙体积。基于煤系储层岩性组合类型,通过组合煤、泥页岩及致密砂岩不同高度柱塞样,开展多组覆压变因素渗透率实验,表征孔隙发育、岩性组合等多因素影响下煤系复合储层连通性,为煤系储层综合评价提供指导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复合储层开发评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煤系复合储层封闭孔隙及连通性的表征方法。
背景技术
煤系地层是沉积于海陆交互或者陆相环境下,除了含有煤层或煤线,还含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含/富有机质沉积岩系。煤系气既包含以吸附态为主的煤层气,还包含以游离气为主的致密砂岩气及碳酸盐岩气,此外还包含混合态的页岩气。受控于沉积及构造环境,煤系气“生储盖”组合复杂,岩性多样、互层发育且旋回性特征显著。煤系储层主要包含煤层、泥页岩及致密砂岩,以甲烷为主的气体主要赋存在微纳米尺度的孔隙中,孔隙包含连通孔隙及封闭孔隙,其发育影响着煤系气赋存、运移。
现有封闭孔隙及连通性评价表征方法主要是通过将柱塞样逐级破碎成不同粒径的碎样开展孔隙度测试,进而计算出封闭孔隙所占比例;另一种是通过压汞、低温液氮吸附、二氧化碳吸附结合小角散射技术获得1~500nm左右小范围的封闭孔隙发育情况。然而,前者无法揭示碎样中尚未破坏打开的封闭孔隙,后者封闭孔隙表征范围有限。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煤系复合储层封闭孔隙及连通性的表征方法,综合柱塞样-粉碎样低场核磁孔隙测试,结合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旨在全尺度范围内揭示煤系煤层、泥页岩、致密砂岩封闭孔隙发育情况,并结合模拟地层条件下的变因素覆压渗透率实验,表征煤系复合储层连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煤系复合储层封闭孔隙及连通性的表征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煤系复合储层中的煤层和泥页岩制作成柱塞样,并对所述柱塞样进行核磁共振实验,得到所述柱塞样的孔隙度、累计孔隙体积分布及微分孔径分布;
S2、分别将煤层和泥页岩的柱塞样破碎成不同粒度的粉碎样,并对所述粉碎样进行核磁共振冻融法实验,得到不同粒径累计孔隙体积分布和微分孔径分布;
S3、基于所述柱塞样、所述不同粉碎粒径累计孔隙体积分布和微分孔隙分布,确定煤层和泥页岩中打开封闭孔隙最佳的粉碎粒度;并与所述柱塞样进行对比,计算得出所述柱塞样破碎成所述粉碎样过程中打开的封闭孔隙体积;
S4、分别对煤层和泥页岩的最佳粉碎粒径粉碎样进行小角X射线散射实验,得到孔径范围内的总孔隙的孔径分布及孔体积;
S5、基于柱塞样低场核磁、粉碎样核磁冻融及粉碎样小角X射线散射实验结果,确定煤层和泥页岩的总孔孔隙体积及封闭孔隙体积;
S6、根据实际钻井储层组合情况,制作相同直径、不同高度的煤层、泥页岩和致密砂岩柱塞样,并进行非稳态压降法覆压渗透率实验,定量表征地层压力条件、岩性组合影响下煤系复合储层连通性。
优选地,所述S1具体为:
S11、根据煤系含气系统中水汽分布关系,将所述煤系复合储层按照生储盖组合进行划分,得到煤层、泥页岩及致密砂岩;
S12、采集所述煤层和所述泥页岩的新鲜钻孔样品,并制成多组柱塞样;
S13、对所述柱塞样进行低场核磁共振实验;然后测量横向弛豫时间,并计算所述柱塞样的孔隙度、累计孔隙体积分布及微分孔径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7385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