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72464.1 | 申请日: | 2021-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932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3 |
发明(设计)人: | 徐扣;田耀华;汪泽文;鲁向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48 | 分类号: | H01R13/648;H01R13/40;H01R13/46;H01R24/00;H01R13/6461;H01R12/71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闫婷婷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组件 电子设备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连接器包括接地导电组件及引线框。接地导电组件包括导电壳体及第一接地端子;导电壳体具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导电壳体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导电壳体第一端用于与对端连接器连接,第一接地端子设置在导电壳体第一端并延伸进入第二腔体内,且与第二腔体的内壁电性连接。引线框设置在导电壳体第二端,引线框包括多个信号端子组以及分列在多个信号端子组两侧的屏蔽层,信号端子组包括至少一个信号端子;屏蔽层与导电壳体电性连接;信号端子延伸进入第一腔体内且与第一腔体的内壁之间隔离。第一方向为连接器与对端连接器的插接方向。连接器的接地回流路径明显缩短,传输速率提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到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视频、购物等大数据传输应用推广,市场对数据交换的需求持续增加,作为数据传输背后支撑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产品也不断的朝着大容量、高速率发展;作为ICT产品架构中板级数据交换的关键部件—高速连接器,其传输速率是影响整个ICT产品的关键。
从连接器的速率升级方案的迭代来看,如何低成本、可靠地实现高速差分对间隔离,一直是高速器件发展的突出问题,尤其是产品的速率达到25G后,如何实现差分对间全链路的隔离成为技术强需求。
目前看业内方案,多种产品的设计均可以实现高速连接器内的全屏蔽,这已不是当前最大的瓶颈,而如何实现高速连接器中信号差分对从板到板全链路的地隔离,并实现各参考地的最短接地回流,成为制约传输速率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用以改善连接器的接地回流路径,提高传输速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接地导电组件以及引线框。其中,接地导电组件用于改善接地回流的路径长度,接地导电组件包括导电壳体以及第一接地端子;导电壳体具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导电壳体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导电壳体的第一端用于与对端连接器连接,第一接地端子设置在导电壳体的第一端,并延伸进入第二腔体内,且与第二腔体的内壁电性连接。第一方向为连接器与对端连接器的插接方向。装配时,引线框设置在导电壳体的第二端。引线框包括多个信号端子组以及分列在多个信号端子组两侧的屏蔽层,信号端子组包括至少一个信号端子;屏蔽层与导电壳体电性连接,从而第一接地端子通过导电壳体与屏蔽层电性连接;信号端子延伸进入第一腔体内,且与第一腔体的内壁之间隔离,即与导电壳体之间电隔离,以避免影响信号的传输。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连接器与电路板连接时,屏蔽层与电路板的地层电性连接,屏蔽层作为连接器的参考地,由于导电壳体与屏蔽层电性连接,因此导电壳体可作为连接器的参考地,而第一接地端子设置在导电壳体内,并与导电壳体电性连接,当连接器与对端连接器配合时,第一接地端子与对端连接器的第二接地端子电性连接,以实现接地,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连接器的屏蔽层与对端连接器的第二接地端子电性连接以实现接地的情况,使用本申请提供的连接器时的接地回流路径(第二接地端子-第一接地端子-导电壳体)要短于使用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器时的接地回流路径(第二接地端子-屏蔽层),因此本申请提供的连接器可有效地改善连接器的接地回流路径,提高连接器的传输速率。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第一接地端子包括支撑板,支撑板位于第二腔体内,且靠近导电壳体的第一端设置。支撑板的一侧具有凸起,凸起用于与对端连接器的第二接地端子抵压接触。通过支撑板和凸起配合的结构实现与第二接地端子的配合,配合稳定,且结构简单。
在具体设置支撑板时,支撑板背离凸起的一侧与第二腔体的内壁连接。通过支撑板实现第一接地端子与导电壳体的电性连接,连接面积较大,连接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724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