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测试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66169.5 | 申请日: | 2021-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774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发明(设计)人: | 梁雨泉;张琦杰;邱国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长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28 | 分类号: | G01R31/28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进联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50 | 代理人: | 郑梦建 |
地址: | 31005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件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测试装置。一种测试装置,用于测试电子元件,包括测试台及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测试台电性连接;所述测试台上开设有进气孔、出气孔及气体流道,所述气体流道分别与所述进气孔及所述出气孔连通,气体能够从所述进气孔进入所述气体流道,从所述出气孔流出向并接触所述电路板,以将所述电路板的温度控制在‑10℃‑100℃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如此设置,能够保护电路板及电路板上的元器件免受高温影响,延长寿命,同时能够缓解电路板结霜的问题,防止电路板短路,并且,能够降低电路板及电路板上的元器件的选型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件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元件,特别是芯片的测试温度是-55℃-150℃,因此承载芯片的测试台温度也在-55℃-150℃范围内,测试台会对电路板进行传热,同时,测试台内的测试座中的气体泄漏等原因会导致电路板会处于-30℃-135℃范围内。高温会损坏电路板及其电子元器件,测试装置可能会误判芯片为不良品,影响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低温会使芯片产生结露结霜现象,严重的话还会造成电路短路,测试机烧毁。
而现有的对于电路板的温度控制的方式是设置隔热腔体,在隔热腔体中通气,从而将电路板与基板隔绝,而在低温时无法将电路板的温度控制在-30℃以上。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测试装置,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测试装置,用于测试电子元件,包括测试台及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测试台电性连接;所述测试台上开设有进气孔、出气孔及气体流道,所述气体流道分别与所述进气孔及所述出气孔连通,气体能够从所述进气孔进入所述气体流道,从所述出气孔流出并接触所述电路板,以将所述电路板的温度控制在-10℃-100℃范围之内。
如此设置,能够保护电路板及电路板上的元器件免受高温影响,延长电路板的寿命,同时能够缓解电路板低温结霜的问题,防止电路板短路,并且,能够降低电路板及电路板上的元器件的选型要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测试台包括引气块及基板,所述引气块设于所述基板内并与所述基板分体设置,所述气体流道开设于所述引气块,所述气体流道贯穿所述引气块的内壁形成多个出气孔。
如此设置,方便加工,且多个出气孔能够加快对于电路板的温度控制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沿着所述引气块的高度方向,所述引气块分层设置。
如此设置,能够给其他零件的设置留出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测试台包括测试座,所述测试座设于所述测试台上并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测试台上开设有凹槽,光线能够穿过所述凹槽并射至所述测试座,所述气体流道分层设置以避让所述凹槽。
如此设置,能够留出光纤光源通道,发射件发射的光线能够顺利地通过凹槽,并通过测试座上的光通道,以对电子元件进行检测。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气体流道至少包括第一层及第二层,所述第一层相对所述第二层靠近所述电路板设置,所述出气孔位于所述第一层。
如此设置,使得更多的气体能够接触到电路板,加快对于电路板温度的控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气体流道包括第一道、第二道及第三道,所述进气孔与所述第一道连通,所述第三道与所述第一道分层设置并通过所述第二道连通,所述第三道与所述出气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道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及第三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道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支路及所述第三支路连通,所述第二支路与所述第三支路分别朝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如此设置,使得气体从电路板的两侧接触到电路板,均匀地中和电路板的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长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州长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661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菌EVA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防眩板及其强度分析风载荷加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