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64515.6 | 申请日: | 2021-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6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刘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欧瑞欣合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3/06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张显琴 |
地址: | 563000 贵州省遵义***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渗滤 处理 工艺 | ||
本申请公开了垃圾填埋处理技术领域中的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垃圾渗滤液依次通过生化处理系统、预处理系统、膜处理系统和脱盐处理系统,所述生化处理系统包括调节池、厌氧池、兼氧池和好氧池,所述预处理系统包括微滤过滤器和石英砂过滤器,所述膜处理系统包括纳滤系统和反渗透系统,还包括化学反清洗系统,将膜处理系统产生的渗滤液浓缩液送入到脱盐处理系统中,脱盐处理系统为磁电脱盐蒸发系统或者水洗脱盐系统,采用磁电脱盐或者焚烧后水洗飞灰脱盐处理,进一步降低传统蒸发法处理时带来的能耗高、易结垢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垃圾填埋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渗滤液浓缩液蒸发装置。
背景技术
生活垃圾含水率较高,加之降雨的淋溶作用、外表地下水流入、微生物分解、地下水渗入等原因,每吨生活垃圾大约产生7%-30%的渗滤液。生活垃圾渗滤液由各种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物组成,含有浓度极高的BOD、COD、氨氮、磷、有机物、硫化物和无机盐类等,气味恶臭,且含有大量致癌物。每吨垃圾渗滤液所含污染物相当于100吨生活污水的含量,毒性远远大于常规生活污水,若处理不当,会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对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在我国传统垃圾渗滤液处理中,一般采用库区厌氧发酵+生化+膜滤的组合工艺进行处理。NF、RO膜越来越多的被用于垃圾渗滤液处理中,膜的运用具有很多优点,如出水效果好,占地面积小,然而在达标排放上清液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批垃圾渗滤液浓缩液。
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的主要成份为腐殖质类物质、二级处理出水中残留的未降解有机物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等物质,一般不具有可生化性,通常B/C0.1,大都呈棕黑色,色度大,浊度、电导率及COD高,并且含有大量的金属离子,TDS在20000mg/L~60000mg/L之间。其中纳滤和反渗透工艺产生的浓缩液,COD通常在5000mg/L以上,氨氮浓度约为50~200mg/L,电导率约为40000~50000us/cm。若不妥善处理这些垃圾渗滤液及其浓缩液,会严重污染水体、土壤、大气等,甚至直接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回灌、无害化处理、浓缩以及蒸发法,其中蒸发法,包括浸没燃烧蒸发、热泵蒸发、(多效)闪蒸以及多效强制循环蒸发等。但在上述技术的运行温度下,浓缩液中富集的Cl-会对设备带来严重腐蚀。而且,浓缩液中的高浓度腐殖质与无机离子将导致严重的结垢,降低换热效率与蒸发能效比。因此现有的蒸发法所需的能耗高,且蒸发设施容易结焦、结垢,为了提升运行效率,多采用钛金属作为设备原材料,导致投资大、维护贵的实际问题。这些因素均制约了蒸发技术在渗滤液浓缩液处理上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能耗低、不易结垢的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垃圾渗滤液依次通过生化处理系统、预处理系统、膜处理系统和脱盐处理系统,所述生化处理系统包括调节池、厌氧池、兼氧池和好氧池,所述预处理系统包括微滤过滤器和石英砂过滤器,所述膜处理系统包括纳滤系统和反渗透系统,所述反渗透系统连通清水池;所述纳滤系统采用反渗透膜电分离技术,对垃圾渗滤液中90%以上的有机物、胶体含氧化合物、蛋白质、色素及微生物进行截留,得到渗滤液浓缩液;将渗滤液浓缩液送入到脱盐处理系统中,所述脱盐处理系统为磁电脱盐蒸发系统或者水洗脱盐系统;
将渗滤液浓缩液送到磁电脱盐蒸发系统中,所述磁电脱盐蒸发系统包括联合使用的电磁反应器和常温常压高效蒸发器,渗滤液浓缩液经磁电脱盐后蒸发,液体达标排放,固体则送到盐泥专用容器储存;
或者将渗滤液浓缩液送到水洗脱盐系统中,水洗脱盐系统包括焚烧炉、逆流水洗塔和抽滤装置,渗滤液浓缩液回喷到焚烧炉中燃烧,产生飞灰,将飞灰送入到逆流水洗塔中,经过至少三次漂洗,送入抽滤装置进行抽滤,分离成湿灰和含盐溶液,含盐溶液进入混凝沉淀池,湿灰去除二噁英后可直接作为水泥原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欧瑞欣合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贵州欧瑞欣合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645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