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有充气式气囊止水构造的地下室伸缩缝施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863186.3 | 申请日: | 2021-07-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054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 发明(设计)人: | 陈万里;黄杰卿;楼康红;周俊;肖婷;单耀锋;汪蔚涛;彭明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大地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29/16 | 分类号: | E02D29/16;E02D31/02;E02D29/045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傅朝栋;张法高 |
| 地址: | 322135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充气式 气囊 止水 构造 地下室 伸缩缝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充气式气囊止水构造的地下室伸缩缝施工方法,属于施工方法领域。本发明在施工时对夹持形成伸缩缝的两侧混凝土结构侧壁进行形状控制,使最终形成的伸缩缝从朝向基础防水结构一侧开始依次分为迎水段、中段和背水段,并在中段配套设计了一个扩大空间,能保证充气式气囊在充气状态下充盈于伸缩缝结构内,通过气囊压紧中埋式橡胶止水带来辅助地下室止水,能有效防止中埋式橡胶止水带撕裂、破损后渗漏水问题。另外本发明在施工过程中,于止水构造上方增加可卸式镀锌钢板,保护坏止水构造不被破坏,且后续可打开以便于充气式气囊从伸缩缝结构内取出、置换。该施工方法能够大大提高伸缩缝位置的防水可靠性和后续检修的便捷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施工方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充气式气囊止水构造的地下室伸缩缝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工程项目因设计、施工需要,经常需要分两期进行施工,因此在前后两期的施工段之间留设伸缩缝。地下室伸缩缝部位由基础底部或结构侧壁处断开,常发生因基础底部或结构侧壁防水措施不到位,出现渗漏水通病。常见的地下室伸缩缝部位的防水构造为:基础防水(在素混凝土垫层上刷防水层,铺设防水卷材加强)、外贴止水带、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密封胶带,伸缩缝内填充聚苯板条。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止水构造中中埋式橡胶止水带的施工质量决定了地下室伸缩缝的防水效果,伸缩缝两侧的不均匀沉降会拉裂中埋式橡胶止水带,破坏止水结构,且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后期破损,不易更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一种带有充气式气囊止水构造的地下室伸缩缝施工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带有充气式气囊止水构造的地下室伸缩缝施工方法,其步骤如下:
S1、在待设置伸缩缝的基础表面先进行基层防水施工,形成连续布满基础表面的基础防水结构;
S2、按照设计的施工顺序,在基础防水结构上对伸缩缝两侧的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且在施工时对夹持形成伸缩缝的两侧混凝土结构侧壁进行形状控制,使最终形成的伸缩缝从朝向基础防水结构一侧开始依次分为迎水段、中段和背水段,伸缩缝中段的两侧混凝土结构侧壁相对内凹,使伸缩缝中段形成相对于其余两段进一步朝向两侧混凝土结构扩张的扩大空间;伸缩缝的迎水段末端与基础防水结构贴合形成第一道密闭止水;
S3、利用弹性防水材料对伸缩缝的迎水段进行填充,使迎水段中被弹性防水材料充满,形成第二道密闭止水;
S4、将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安装于伸缩缝中段的扩大空间底部,且保证中埋式橡胶止水带横跨伸缩缝,然后将未充气的充气式气囊装入所述的扩大空间中;
S5、在伸缩缝背水段端部通过可拆卸组件安装可卸式止水带,形成对伸缩缝内部止水构造的保护结构;
S6、完成地下室伸缩缝位置其余施工后,打开可卸式止水带,对充气式气囊进行充气,当充气式气囊充盈于所述扩大空间中并向下压紧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后封闭充气口,使中埋式橡胶止水带贴合下方的弹性防水材料形成第三道密闭止水。
作为优选,所述伸缩缝的背水段端部设置为安装槽形式,可卸式止水带安装于安装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槽中,在可卸式止水带上方还设有可开合的盖板。
更进一步的,所述盖板采用镀锌钢板或者铜质止水带。
作为优选,所述基础防水结构为三层结构,在所述基础表面依次施工素砼垫层、防水涂层和防水卷材层,从而形成基础防水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防水材料为挤塑板。
作为优选,所述可卸式止水带为可卸式的镀锌钢板或者铜质止水带,且可卸式止水带上下面均用丁基密封胶带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大地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未经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大地勘测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631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