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云数据安全事件的快速定位态势感知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57614.1 | 申请日: | 2021-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420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杨腾霄;吴选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纽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21/57 | 分类号: | G06F21/57;G06F17/16;G06K9/62;H04L29/06;H04L29/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图灵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93 | 代理人: | 谢微 |
地址: | 200441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数据 安全 事件 快速 定位 态势 感知 方法 系统 | ||
1.一种用于云数据安全事件的快速定位态势感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如下步骤:
数据采集,构建基于细粒度的数据采集模型,对云数据进行分解、融合和采集;
快速定位,构建基于空间维度的快速定位模型,对采集得到的云数据进行快速定位;
态势感知,构建基于红黑树的态势感知模型,对定位得到的云数据进行安全态势感知;
态势评估,构建基于知识图谱的态势评估模型,对感知得到的云数据进行安全态势评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构建基于细粒度的数据信息采集模型,包括有如下步骤:
对云数据进行安全事件风险分解,得到云数据安全事件的子风险;
利用证据合成规则对云数据安全事件的各个子风险进行融合;
根据融合的云数据安全事件风险情况,对云数据安全事件进行采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构建基于空间维度的快速定位模型,包括有如下步骤:
构建云数据安全事件的数据集;
用空间维度的特征向量描述各子数据集,将整个数据集映射到维度空间;
用相似性度量函数测量两个数据集之间的距离;
对于任意给定的数据集,设置定位算法,快速找出距离最近的数据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构建云数据安全事件的数据集为X={x1,x2,…,xn}∈Rn×d,其中,n为数据集个数,d为空间维度,R为实数集。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用空间维度的特征向量描述各子数据集,将整个数据集映射到维度空间为
每个数据集xn的哈希定义如下:
每个数据集xn与函数fL经过上述哈希后,映射生成长度为L的哈希值H(xn):H(xn)={h1(xn),h2(xn),…hL(xn)}∈{0,1}L;
云数据安全事件的整个数据集X映射后的哈希值为: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用相似性度量函数测量两个数据集之间的距离为其中,n为数据集个数,hi和hj分别表示不同数据集xn的哈希值。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算法,包括有如下步骤:
将整个数据集X映射得到哈希值B;
计算各子数据集之间的相似度矩阵S;
将S的上三角阵从大到小排序,取前L-k个数值所在的列号作为需要去除哈希值的集合D;
删除哈希值B中集合D所记录的哈希值,得到简化后的哈希值B',即为定位得到的数据集X'。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构建基于红黑树的态势感知模型,包括有如下步骤:
先将哈希运算应用到态势感知中,构建基于红黑树的态势感知模型;
根据原始的云数据安全事件的子风险生成安全威胁数据,再用红黑树对定位得到的有效云数据安全事件进行分析;
在前述过程中,利用红黑树中节点的颜色、节点指针左旋和/或右旋变化对云数据安全事件进行态势分析,其中将节点为红色的认定为安全威胁数据,再继续量化分析得出云数据当前的安全态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纽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纽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5761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人脸信息采集系统
- 下一篇:一种环状油枕的变压器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