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塑铸造亚共晶铝硅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55051.2 | 申请日: | 2021-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644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贾海龙;朴一男;薛利文;殷超然;查敏;王慧远;宋家旺;马品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21/02 | 分类号: | C22C21/02;C22C1/03;C22C1/06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吉利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06 | 代理人: | 李晓莉 |
地址: | 130022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强 铸造 亚共晶铝硅 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开发了一种高强塑铸造亚共晶铝硅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金属材料领域。所述高强塑铸造亚共晶铝硅合金按照质量百分比计,由如下组分组成:Si:7.0~8.0wt.%,Cu:1.0~2.5wt.%,Mg:0.40~0.50wt.%,Mn:0.25~0.35wt.%,B:0.020~0.035wt.%,Sb:0.1~0.2wt.%,Zn:0.60~0.80wt.%,不可避免的杂质含量≤0.2wt.%,余量为Al。它的制备方法包括:待铝锭、Al‑20Si、Al‑10Mn和Al‑50Cu合金完全熔化后,依次加入Al‑3B、Mg、Zn和Sb,浇铸成形获得高强塑铸造亚共晶铝硅合金。本发明获得的合金通过在铝硅合金中添加B、Sb和Zn,协同调控合金的微观组织形貌,同时具备细化、变质一体效果,明显提升合金的力学性能。本发明获得的高强塑铸造亚共晶铝硅合金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分别为150MPa、281MPa、9.3%。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加工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高强塑铸造亚共晶铝硅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铸造亚共晶铝硅合金具有流动性及成形性良好、综合性能较好等优点,在实际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关键部位的零部件生产。其中,铸造亚共晶铝硅合金的铸态组织和性能尤为重要。然而,常见的铸造亚共晶铝硅合金的铸态组织中存在α-Al枝晶尺寸较大且共晶Si呈长条针状或者细长板片状的现象,严重影响合金的强度和塑性。目前,铸造亚共晶铝硅合金常采用Al-5Ti-B细化剂细化α-Al,但研究表明Al-5Ti-B细化剂产生的毒化细化效果,严重影响合金的力学性能。同时,铸造亚共晶铝硅合金的变质方法主要有Na变质、Sr变质等。Na变质虽然变质效果好,但是易衰退失效,且添加过程中易产生烟雾污染环境;Sr变质虽然具有变质效果明显、长效性等优点,但其变质潜伏期长、吸气倾向严重、烧损严重,组织容易产生气孔、缩松等缺陷。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铸造亚共晶铝硅合金中存在粗大α-Al枝晶及Na、Sr等变质剂变质效果不佳的问题,如何开发一种同时具备细化、变质一体效果的低成本合金是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难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强塑铸造亚共晶铝硅合金,按照质量百分比计,由如下组分组成:Si:7.0~8.0wt.%,Cu:1.0~2.5wt.%,Mg:0.40~0.50wt.%,Mn:0.25~0.35wt.%,B:0.020~0.035wt.%,Sb:0.1~0.2wt.%,Zn:0.60~0.80wt.%,不可避免的杂质含量≤0.2wt.%,余量为Al;所述高强塑铸造亚共晶铝硅合金由如下方法步骤制备:
步骤1:将铝锭和Al-20Si合金在750~800℃下熔化,加入Al-10Mn和Al-50Cu中间合金,静置30~60分钟;在730~740℃下依次加入Al-3B中间合金、Mg、Zn和Sb,搅拌均匀,静置30~60分钟,获得铝硅合金熔体1;
步骤2:将步骤1获得的铝硅合金熔体1降温至680~730℃,加入C2Cl6和KF精炼剂进行精炼,然后通入高纯氩气,进行除气除杂精炼处理,保温10~30分钟,获得铝硅合金熔体2;
步骤3:将步骤2获得的铝硅合金熔体2在650~720℃下,注入到预热250~300℃的铁模中浇铸成形,获得高强塑铸造亚共晶铝硅合金。
进一步地,按照质量百分比计,由如下组分组成:Si:7.5~8.0wt.%,Cu:1.0~2.0wt.%,Mg:0.45~0.50wt.%,Mn:0.30~0.35wt.%,B:0.030~0.035wt.%,Sb:0.15~0.20wt.%,Zn:0.70~0.80wt.%,不可避免的杂质含量≤0.2wt.%,余量为Al。
进一步地,步骤1所述的铝锭和Al-20Si合金在780~800℃下熔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550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