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可视化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54935.6 | 申请日: | 2021-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73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戚建淮;黄建勇;唐娟;刘建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永达电子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26 | 分类号: | G06F16/26;G06F16/28;G06N3/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黄春燕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 可视化 方法 装置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可视化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业务操作数据,并根据业务操作数据,生成业务状态机。将业务状态机与预先构建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数据融合,获得融合后的神经网络模型,使得业务状态机在融合后的神经网络模型中可视化呈现。实施本申请实施例,能够模拟人脑神经元结构,从多个视觉维度呈现新增的业务操作内容及动态变化流程,使得业务状态机在融合后的神经网络模型中可视化呈现,因此突破了扁平化呈现方式,有效改善了大数据量的可视化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可视化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主流的可视化技术主要包括柱状图、曲线图、环形图、雷达图、饼图以及动画等二维平面表现形式,应用于各个行业的数据分析产品。然而,实践中发现,随着业务数据量增多,这些可视化技术对海量数据的呈现效果仍较为扁平化,容易导致用户产生视觉疲劳,不利于及时发现信息安全风险。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数据可视化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能够改善对海量数据的可视化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数据可视化方法,包括:
获取业务操作数据;
根据所述业务操作数据,生成业务状态机;
将所述业务状态机与预先构建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数据融合,获得融合后的神经网络模型,使得所述业务状态机在所述融合后的神经网络模型中可视化呈现。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数据可视化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获取业务操作数据,根据业务操作数据生成业务状态机,再将业务状态机与预先构建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数据融合,获得融合后的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模拟人脑神经元结构,从多个视觉维度呈现新增的业务操作内容及动态变化流程,使得业务状态机在融合后的神经网络模型中可视化呈现,因此突破了扁平化呈现方式,有效改善了大数据量的可视化效果。此外,还能够符合人脑思维,便于管理员快速定位数据变化及关联异常,改善了对信息安全风险的响应速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将所述业务状态机与预先构建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数据融合,获得融合后的神经网络模型,包括:
将所述业务状态机与预先构建的神经网络模型所包含的多种现有状态机进行数据融合,使得不同状态机之间相关联的状态节点建立连接关系;
以所述业务状态机中各状态节点为神经元节点,并以所述业务状态机中各状态节点对应的连接关系为各神经元节点对应的轴突关系,将所述业务状态机添加到所述神经网络模型中,获得融合后的神经网络模型。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将所述业务状态机与预先构建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数据融合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预设的安全元素信息;
根据所述安全元素信息进行数据采集,获得信息安全数据;
对所述信息安全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分析,构建多种信息安全状态机;
根据多种信息安全状态机进行神经网络构建,获得神经网络模型。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全元素信息包括多种安全数据类型以及每种安全数据类型下的多个字段属性;所述根据所述安全元素信息进行数据采集,获得信息安全数据,包括:
根据每种安全数据类型以及每种安全数据类型下的多个字段类型,构建每种安全数据类型的本体结构;
基于每种安全数据类型的本体结构进行数据采集,获得每种安全数据类型的实例化图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永达电子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永达电子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549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装置及管理方法
- 下一篇:线装机及其工作方法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