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备自清洁功能的太阳能光伏组件冷却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54094.9 | 申请日: | 2021-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072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高远志;张小松;吴东旭;戴照峰;朱留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S40/10 | 分类号: | H02S40/10;H02S40/42;B08B3/02;B08B3/04;E03B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崇智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7 | 代理人: | 王雪 |
地址: | 21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备 清洁 功能 太阳能 组件 冷却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备自清洁功能的太阳能光伏组件冷却装置,包括太阳能光伏组件、雨水收集箱、集液槽、布液箱、多孔介质材料层、V型集液槽、布液管等。多孔介质材料层粘接在光伏组件背面,多孔介质材料层的末端浸入V型集液槽中。底部集液槽用于收集过滤光伏组件上的雨水和冷却水,并导入集液槽中。集液槽中的水泵将槽内的冷却水泵入布液箱,布液箱为喷雾冷却装置和V型集液槽提供冷却水。本发明提供的被动式光伏冷却装置不仅可以实现对太阳能光伏板的有效降温,还可以洗去光伏组件表面的浮尘,保持光伏组件表面清洁。本发明是一种新型的光伏组件热管理方式,可以有效控制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工作温度,提高其发电输出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光伏组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备自清洁功能的太阳能光伏组件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对地球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而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在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使用太阳能光伏组件进行发电是实现太阳能资源利用的有效方式。但受限于现有光伏发电技术的制约,太阳能光伏组件只能将入射的部分太阳辐射转化为电能,而其余大部分能量则转化为热能耗散到周围环境中。有研究表明,如果不对太阳能电池板进行有效冷却,太阳能电池板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70℃以上。同时,过高的板面温度会导致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下降,常见的硅基电池温度每升高1℃,光电转化效率便会下降0.5%。此外,太阳能光伏组件长期处于高温的工作条件下,还会产生热应力损坏,影响其使用寿命。
在太阳能光伏组件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工作环境复杂,长期运行后光伏组件的表面难免覆盖有浮尘,浮尘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因此对太阳能光伏组件进行有效的清洁和冷却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具备自清洁功能的太阳能光伏组件冷却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备自清洁功能的太阳能光伏组件冷却装置,包括倾斜设置在支撑架上的太阳能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正面喷雾冷却清洁系统和背板蒸发冷却系统,所述正面喷雾冷却清洁系统包括布液箱和集液槽,所述布液箱固定设置在所述光伏组件的顶部,布液箱上设置有若干雾化喷嘴,可以将布液箱中的冷却液雾化喷射在光伏组件的正面,所述集液槽固定设置在光伏组件的底部,集液槽上设有集水口,光伏组件的底部延伸至所述集水口处;所述背板蒸发冷去系统包括多孔介质材料层、布液管、导流管和V型集液槽,所述多孔介质材料层和V型集液槽通过导热硅胶固定连接在光伏组件的背面,所述布液箱、布液管和导流管依次相连通,布液箱中的冷却液依次通过布液管和导流管流入V型集液槽中,多孔介质材料层的底部浸没在冷却液中,在蒸发抽提力和毛细作用力的作用下,V型集液槽内的冷却液被抽吸至多孔介质材料层中。
进一步的,还包括雨水收集箱、温度传感器、控制箱和水泵,所述雨水收集箱固定设置在支撑架的下方,所述集液槽的下端设置有导水口,所述导水口连通所述雨水收集箱,所述水泵连接雨水收集箱和布液箱,用于将雨水收集箱中的水抽入布液箱中,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光伏组件的背面,所述控制箱分别与温度传感器和水泵电连接,用于根据光伏组件的温度控制水泵的启停。
进一步的,所述集液槽内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初级过滤网和次级过滤网。
进一步的,所述多孔介质材料层由吸水性好的纤维材料编织而成,多孔介质材料层的厚度为0.6-3mm,宽度为10cm,且多孔介质材料层的长度与太阳能光伏组件的长度保持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雨水收集箱上部安装有第一进水阀门,底部安装有第一排水阀门。
进一步的,所述布液管的上端设置有第二进水阀门,下端设置有第二排水阀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540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