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腰椎后路零切迹融合器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53375.2 | 申请日: | 2021-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707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3 |
发明(设计)人: | 黄振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振强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A61F2/46;A61F2/3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刘春风 |
地址: | 5181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腰椎 后路 零切迹 融合 系统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腰椎后路零切迹融合器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所述融合器系统包括融合器及打入器;打入器包括连接座,其可拆卸连接在融合器上;融合器前侧设置有至少两个倾斜的锁定孔;连接座轴向高度为1.5cm以上;连接座设置有至少两条倾斜贯穿的通道,每一通道的出口端与一锁定孔相对应;通道轴线与连接座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35°。通过本发明仅需一次牵开神经根、硬膜囊等神经组织,通过打入器将融合器置入椎体间后不直接移走连接座,在旋入锁定钉的过程中,锁定钉以及螺丝批是完全在连接座及融合器进行,不与周围神经组织接触以避免损伤椎体周围神经组织,仅需一个椎管后路切口,可大大降低手术费用、手术风险、手术创伤及手术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了腰椎后路植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了一种腰椎后路零切迹融合器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脊椎由一个椎体、两个椎弓根、两个椎板、两个横突、四个关节突和一个棘突组成的骨结构、分颈椎骨、胸椎骨、腰椎骨、骶椎骨、尾椎骨。由于不良习惯或由于瞬间的不适当行为就会导致腰椎疾病。目前随着人们脊椎疾病的频繁发病,对脊椎的治疗手段越来越有针对性,当前腰椎融合手术是目前治疗腰椎疾病的主要手段,腰椎融合器作为腰椎椎间界面融合技术中重要的内置物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腰椎融合器一般分有应用于前路的融合器和应用于后路的融合器。由于腰椎前路可操作空间大,前路融合器应用风险相比后路融合器的小,目前前路融合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需要二个手术切口,手术复杂,创伤大,风险高。为此,业内开发出了后路融合器,如中国实用新型CN203693843U公开了一种腰椎后路侧置椎间固定融合器,又如中国实用新型CN209316161U公开了零切迹腰椎后路融合器等等。
腰椎后路置入融合器手术过程是:椎管的横径约2.5厘米,里面有硬膜囊,两侧有神经根,在进行置入融合器时,先要把一侧的神经根、硬膜囊一起向对侧牵开才显露椎间盘,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后再置入融合器,再者置入后的融合器的顶端(即所述融合器的前侧顶部)要比椎体后缘深2-4毫米左右。
现有技术的腰椎后路融合器(至少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两个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后路融合器)通过打入器置入椎体间的融合器之后,打入器撤出后,由于神经根、硬膜囊回位,覆盖或部分覆盖了融合器顶端,使得顶端几乎无法直接观察到,更无法在融合器顶端旋入锁定钉;目前现有的后路置入融合器在具体临床实践中是无法操作的,其原因是:把神经根和硬膜囊向对侧牵开只能到椎管中线,约1.3厘米左右,在这个宽度下置入宽为1厘米的融合器,为了旋入锁定钉需要二次牵开神经根、硬膜囊会造成神经根受到过度牵开或频繁牵开而损伤,以及旋入锁定钉极易造成对周围的神经根、硬膜囊等神经组织的磨损损伤,风险性很高。
即使如中国实用新型CN209316161U公开的融合器中采用了具有导向作用的锁紧孔的固定体,在实际后路置入椎体临床手术中,由于固定体是与融合器主体固定连接在一起置入椎体的,则置入后所述固定体顶端至少不超出椎体后缘,依然存在如上述无法直视到锁紧孔的情况,也即无法旋入锁定钉;即使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牵开神经根、硬膜囊等神经组织,部分显露出融合器顶端以看到锁定孔,但也仅仅是看到锁定孔,而将一定长度的锁定钉倾斜一定角度经锁定孔旋入椎体过程中,不仅锁定孔外周面的螺纹存在接触损伤神经根、硬膜囊等神经组织的高风险,而且锁定钉是倾斜旋入相比垂直旋入需要将神经根、硬膜囊等神经组织牵开更大的操作空间这会造成更大的手术风险。
虽然现有已有零切迹腰椎后路融合器,但由于腰椎后路结构复杂,可操作空间小,具体应用时当前的零切迹腰椎后路融合器的可操作性不高,需要多次牵开神经根、硬膜囊等神经组织以及锁紧钉倾斜旋入过程存在损伤神经根、硬膜囊等神经组织的较大风险,故现有零切迹腰椎后路融合器真正应用于临床手术还是有很大的挑战性和手术风险。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腰椎后路零切迹融合器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振强,未经黄振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533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