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过零检测保护的智能插座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48345.2 | 申请日: | 2021-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294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5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雄;谭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威士丹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713 | 分类号: | H01R13/713;H01H47/02;H01H47/18 |
代理公司: | 广州博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663 | 代理人: | 宋佳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保护 智能 插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过零检测保护的智能插座,包括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包括继电器、定时器、检测模块、供电模块和MCU,所述MCU与检测模块、供电模块、定时器、继电器均相互电连接,所述继电器内包括继电器和继电器开关,所述插座主体与继电器之间相互电连接,所述家用电器与插座主体之间相互电连接,所述定时器与继电器之间相互电连接。本发明设计合理,构思巧妙,可保证继电器触头在交流电过零点时闭合,触点间在闭合期间,电压大大降低,可以极大地减小打火现象;触点断开时刚好在负载电流过零点时,这样产生的反向电动势最小,便可以减小电弧放电,进而可实现智能插座的长寿命设计,提高智能插座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插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过零检测保护的智能插座。
背景技术
智能插座是智能家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该关键部件缺存在寿命较短,易出现损坏失效的问题,其中继电器触点失效是重要原因;究其原因,是由于触点闭合或断开时,瞬间产生电弧放电打火,瞬间局部高温,温度可达上千度,造成触点黏连或氧化,触点电阻逐渐增大,继而失效;最终可能导致控制失效,乃至严重后果,而继电器触点电弧放电打火具体原因为触头在吸合时发生连续弹跳,触头间不停接触又断开,从而产生电弧放电火花,特别是在交流电波峰时闭合继电器,此时电弧放电最强烈。触头在断开时,若负载为非纯电阻型,便会产生反向电动势,触点之间空气被击穿,形成电弧放电,其产生的高温会烧毁触点,使继电器寿命大大衰减,使得智能插座工作次数远小于继电器标称的工作平均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过零检测保护的智能插座,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过零检测保护的智能插座,包括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包括继电器、定时器、检测模块、供电模块和MCU,所述MCU与检测模块、供电模块、定时器、继电器均相互电连接,所述继电器内包括继电器本体和继电器开关,所述插座主体与继电器之间相互电连接,所述家用电器与插座主体之间相互电连接,所述定时器与继电器之间相互电连接,所述检测模块与插座主体之间电连接,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插座主体电压过零点的脉冲信号并发送给MCU;
所述供电模块的输入端与检测模块之间电连接,所述供电模块的输出端与MCU连接,所述供电模块用于从插座主体获取电能,为所述MCU提供工作电流。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检测模块包括变压器、整流桥模块、RC滤膜保护模块和过零点检测模块,所述过零点检测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受光器和限位电阻,所述发光二极管电连接在RC滤膜保护模块的线路上,所述受光器的发射集接地,所述受光器的集电集分别与限位电阻和MCU的I/O端口电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MCU的型号为STM8S103;所述继电器选择为短吸合与断开的NR4-63热过载继电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控制电路板还包括与MCU电连接的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用于与云端服务器之间进行通信。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通信模块采用WIFI或GPRS通信;所述定时器的定时时间为继电器动作时间的一半。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还包括固定板和保护壳,所述保护壳通过固定装置连接在固定板的侧壁上,所述固定板的下半部侧壁上开设有插座安装槽,所述插座安装槽上设有插座主体,所述插座主体上设有供电插孔,所述保护壳的下半部开设有呈贯穿设置的插座伸出口,所述固定板的上半部侧壁上开设有电路板安装槽,所述控制电路板位于电路板安装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威士丹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威士丹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483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