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BIM技术的多联集水井建图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47145.5 | 申请日: | 2021-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095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周臻全;丁剑磊;曾树平;王子瑞;满海达;陈志豪;袁嘉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2 | 分类号: | G06F30/12;G06F30/13;G06T17/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bim 技术 联集 水井 方法 | ||
1.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多联集水井建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用BIM类软件逐个创建单口集水井构件素材;
对不同集水井的预设构件素材进行标记并放置,以得到初步三维模型;
从所述初步三维模型中提取模型边线,以得到多联集水井初步深化图;
基于所述多联集水井初步深化图,从施工可行性出发进行深化设计及绘图,以得到垫层完成面放坡图;
使用Autodesk Revit软件快速绘制垫层完成面放坡图的BIM模型并形成剖面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多联集水井建图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BIM类软件逐个创建单口集水井构件素材,包括:
使用Autodesk Revit软件,根据软件预设和集水井深化放坡布置原则对预设构件的参数进行赋值,以使Autodesk Revit软件自动根据输入的预设构件的参数形成集水井的预设构件素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多联集水井建图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不同集水井的预设构件素材进行标记并放置,以得到初步三维模型,包括:
按建筑平面布置图,将不同集水井的预设构件素材放置到指定位置,得到多联集水井的初步三维模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多联集水井建图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初步三维模型中提取模型边线,以得到多联集水井初步深化图,包括:
使用Autodesk Revit软件从多联集水井模型中提取联结集水井之间相交部分的分界线,将所述分界线导出至Autodesk CAD软件中,生成多联集水井模型边线,得到多联集水井初步深化图。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多联集水井建图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多联集水井初步深化图,从施工可行性出发进行深化设计及绘图,以得到垫层完成面放坡图,包括:
对多联集水井初步深化图再次优化,以得到垫层完成面放坡图;
将已完成深化设计的垫层完成面放坡图的放坡面按垫层厚度换算数值进行偏移,偏移的具体数值需要按混凝土垫层厚度及放坡角度确定,绘制新的放坡面和放坡线,以得出土方开挖面放坡图。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多联集水井建图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多联集水井初步深化图再次优化,以得到垫层完成面放坡图,包括:
基于土方作业难易程度、钢筋排布便捷度、经济造价合理性的因素,对多联集水井初步深化图进行优化,以得到垫层完成面放坡图。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多联集水井建图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Autodesk Revit软件快速绘制垫层完成面放坡图的BIM模型并形成剖面图,包括:
将垫层完成面放坡图平面图导入Autodesk Revit中,使用“楼板”及“修改子图元”指令绘制垫层模块的模型,使用剖面指令截取垫层模块的模型中的任意方向形成剖面图,将剖面图导出至Autodesk CAD中修改调整,以形成剖面详图。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其中,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该处理器:
使用BIM类软件逐个创建单口集水井构件素材;
对不同集水井的预设构件素材进行标记并放置,以得到初步三维模型;
从所述初步三维模型中提取模型边线,以得到多联集水井初步深化图;
基于所述多联集水井初步深化图,从施工可行性出发进行深化设计及绘图,以得到垫层完成面放坡图;
使用Autodesk Revit软件快速绘制垫层完成面放坡图的BIM模型并形成剖面图。
9.一种计算器设备,其中,包括:
处理器;以及
被安排成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可执行指令在被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
使用BIM类软件逐个创建单口集水井构件素材;
对不同集水井的预设构件素材进行标记并放置,以得到初步三维模型;
从所述初步三维模型中提取模型边线,以得到多联集水井初步深化图;
基于所述多联集水井初步深化图,从施工可行性出发进行深化设计及绘图,以得到垫层完成面放坡图;
使用Autodesk Revit软件快速绘制垫层完成面放坡图的BIM模型并形成剖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47145.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风能产业的风能电缆缠绕装置
- 下一篇:超高层结构竖向变形预测方法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