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处理淤泥的立体土工管袋的装置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844927.3 | 申请日: | 2021-07-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033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 发明(设计)人: | 杜冠颖;付梦源;周钒;杨行;周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水总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11/121 | 分类号: | C02F11/121;B66F7/02 |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001 | 代理人: | 李鹏 |
| 地址: | 43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处理 淤泥 立体 土工 装置 方法 | ||
一种处理淤泥的立体土工管袋的装置,它包括底板、立柱、横梁、土工管袋支撑板、土工管袋、限位连接件、限高插销、弹簧、电机、吊索、吊环、对拉螺栓。本发明采用土工管袋密封淤泥的方法,通过叠层方式形成堆载效应,利用自重排出淤泥中的水,底层土工管袋能抽出,上层土工管袋可以下落,并能方便地增加顶层土工管袋,且每层的土工管袋支撑板也能排水,脱水效率高,实现了细粒土快速固液分离的目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岩土工程和水利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处理淤泥的立体土工管袋的装置,还涉及一种处理淤泥的立体土工管袋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水利和水环境治理工程的大规模开展,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疏浚淤泥。淤泥主要以细颗粒土为主,富含有机质和各类污染物,其扰动强度极低,正常排水固结缓慢,大量的淤泥需要设置淤泥堆场而长期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淤泥中还常含有较多的重金属等污染物,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如何高效、经济、规模化地对淤泥进行资源化处理或处置就显得越发重要。
土工管袋是一种由高强度的土工织物缝制而成的大型管带及包裹体,主要用于包裹沙类泥土,形成柔性、抗冲击的大体积重力结构,其尺寸可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定制。传统的淤泥处理方法是利用泵管将淤泥灌满土工管袋,通过重力脱水与电脱水等方式去除淤泥中的自由水与吸附水,这种方式占地面积大,对设备成本的要求较大。本发明采用土工管袋的堆载效应处理淤泥,脱水效率高,占地面积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处理淤泥的立体土工管袋的装置,该装置通过土工管袋支撑板对土工管袋进行支撑和挤压,利用竖向限位槽与限位连接件,使各土工管袋紧密堆积,对底部土工管袋施加足够的压力,从而可以实现底部土工管袋淤泥的固液分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处理淤泥的立体土工管袋的装置,包括底板,还包括设置在底板上的四个立柱,四个立柱位于分布矩形的四个角,分布矩形的每个长边上的两个立柱的相对侧面上开设有竖向限位槽,土工管袋支撑板侧部设置有与竖向限位槽位置对应的连接槽,限位连接件一端插入到连接槽中,另一端插入到竖向限位槽内,分布矩形的每个短边上的两个立柱之间通过对拉螺栓连接。
如上所述的立柱的顶端设置有横梁槽,横梁两端架设在分布矩形的长边上的两个立柱顶端的横梁槽上,横梁上设置有电机,土工管袋支撑板的侧部设置有吊环,电机通过吊索与吊环连接。
如上所述的立柱上部设置有插销孔,插销孔贯穿竖向限位槽,限高插销插入竖向限位槽,限位连接件沿竖向限位槽向下滑动时能被插入竖向限位槽的限高插销阻挡。
同一立柱上的横梁槽与竖向限位槽的开口方向相同,横梁槽与竖向限位槽连通,横梁槽的槽宽大于竖向限位槽的槽宽,横梁的端部架设在横梁槽和竖向限位槽形成的台阶上,横梁与横梁槽的侧壁之间设置有弹簧,弹簧到横梁槽槽口的距离大于限位连接件插入到竖向限位槽的长度。
如上所述的立柱的底部设置有限位连接件可以穿过的拔出孔,拔出孔贯穿竖向限位槽。
如上所述的四个立柱所围区域内设置有多个土工管袋支撑板,相邻土工管袋支撑板之间设置有土工管袋。
如上所述的底板的顶面设置有滚珠槽,土工管袋支撑板底部设置有与滚珠槽适配的导槽,土工管袋支撑板的长度小于分布矩形的长边上的两个立柱之间的间距,滚珠槽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分布矩形的短边方向。
如上所述的土工管袋支撑板为内部设置有支撑筋条的中空板,土工管袋支撑板顶面设置有多个排水孔,土工管袋支撑板的底面内壁设置有多个排水通道,排水通道的两端贯穿土工管袋支撑板的侧边壁。
如上所述的排水通道中部高,两端低。
一种处理淤泥的立体土工管袋的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水总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北水总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449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