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山区桥梁的加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28181.7 | 申请日: | 2021-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383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7 |
发明(设计)人: | 翟保尊;仝蓓蓓;张孝彦;史龙飞;贾磊;沈艳河;张宏祥;王瑨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E01D22/00 | 分类号: | E01D22/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5004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山区 桥梁 加固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山区桥梁的加固装置,通过设置上加固体系和下加固体系,对桥梁进行上下加固,上下加固体系中均设置锚梁,利用锚梁提供上下的支撑加固,继而提高桥梁的整体加固和受力性能,利用锚杆将上锚梁和下锚梁锚固在山体中,从而实现其与山体的牢固连接,利用上下拉索形成预应力加固体系,进一步提高加固效果。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桥梁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山区桥梁的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在山区修建桥梁,尤其是小跨度桥梁,一般是在两山体之间修建梁段固定连接在山体中的桥梁形式,这种桥梁形式便于施工,工程造价低,但是由于桥梁梁段嵌入山体,其是主要的受力承载部位,对于使用时间较长的桥梁结构而言,该部位容易发生破坏,继而影响结构安全。现有的一些加固多是进行局部的灌浆锚固等,或者进行局部的钢梁锚固支撑,由于桥梁部位的山体受力时间长,上述作业均会破坏桥梁与山体锚固端的连接性能,继而影响结构的安全,其加固效果一般。
发明内容: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山区桥梁的加固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山区桥梁的加固装置,该加固装置用于山区小跨度桥梁,所述桥梁修建在两山体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装置包括上加固体系和下加固体系,所述下加固体系包括下锚梁、设置在下锚梁下部的左支撑件、右支撑件及左支撑斜撑、右支撑斜撑,设置在下锚梁上部的前支撑柱、后支撑柱以及支撑斜梁,所述下锚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所述下锚梁位置处打入若干锚杆,所述锚杆深入所述山体一定长度,所述锚杆伸出所述山体的部分设置有扩大部,在所述锚杆伸出所述山体的部分绑扎钢筋笼,形成下锚梁钢筋笼,继而浇筑混凝土,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左支撑件、右支撑件均位于所述下锚梁下部,且其分别位于下锚梁的左右两侧,所述左支撑件、所述右支撑件的一端均深入所述山体并锚固在山体内,所述左支撑件上设置有左支撑斜撑,所述右支撑件上设置有右支撑斜撑,所述左支撑斜撑的一端与所述左支撑件的上端连接,一端与所述下锚梁的下端连接,所述右支撑斜撑的一端与所述右支撑件的上端连接,一端与所述下锚梁的下端连接,所述下锚梁上设置有前支撑柱、后支撑柱以及支撑斜梁,在所述前支撑柱、后支撑柱的上端设置有加固横梁,所述加固横梁的宽度大于所述桥梁的宽度,所述加固横梁与所述桥梁底面紧密接触,以对桥梁进行支撑,所述支撑斜梁的上端分别与所述加固横梁和后支撑柱连接,所述支撑斜梁的下端分别与所述下锚梁与所述前支撑柱的连接,所述上加固体系包括上锚梁、左拉索、右拉索,所述上锚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所述上锚梁位置处打入若干锚杆,所述锚杆深入所述山体一定长度,所述锚杆伸出所述山体的部分设置有扩大部,在所述锚杆伸出所述山体的部分绑扎钢筋笼,形成上锚梁钢筋笼,继而浇筑混凝土,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上锚梁的宽度与所述加固横梁的宽度相同,所述左拉索、所述右拉索分别设置在所述桥梁的左右两侧,所述左拉索、所述右拉索的上端均穿过所述上锚梁上的预留孔锚固在所述上锚梁上,所述左拉索、所述右拉索的下端均穿过所述加固横梁上的预留孔锚固在所述加固横梁上。
作为优选,所述左拉索、所述右拉索的上端为锚固固定端,所述左拉索、所述右拉索的下端为锚固张拉端,利用所述锚固张拉端,利用预应力张拉装置可以对所述左拉索、右拉索进行预应力张拉,从而形成预应力加固体系。
作为优选,所述上锚梁对应所述左拉索、右拉索穿过的部位设置预留孔,所述预留孔的设置方式为:在上锚梁钢筋笼绑扎结束后,上锚梁对应所述左拉索、右拉索穿过的部位设置塑料套筒,之后浇筑混凝土,所述塑料套筒不拆除,从而形成预留孔。
作为优选,前支撑柱、后支撑柱以及支撑斜梁均为钢结构,其固定在所述下锚梁的上端面。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山区桥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本发明的加固体系,所述加固体系分为上加固体系和下加固体系,所述上加固体系和下加固体系均设置在所述桥梁的上下部,在进行设置时,可以减少对桥梁部山体的影响,从而保证了桥梁的结构安全;
在上下加固体系施工时,都修建了上下锚梁,通过所述锚杆和现浇结构,使上下锚梁与山体之间提高了整体的连接性能,通过受力体系的转换,使桥梁受力转换至山体中,提高了桥梁的整体受力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未经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281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