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吸入颗粒物PM10走航监测仪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824305.4 | 申请日: | 2021-07-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022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 发明(设计)人: | 刘新罡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师范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15/06 | 分类号: | G01N15/06;G01S19/14;G08C17/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广技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842 | 代理人: | 张国香 |
| 地址: | 1000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可吸入颗粒物 pm10 监测 | ||
本发明提供了可吸入颗粒物PM10走航监测仪,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控制装置内部的中心设置有旋转机构。该可吸入颗粒物PM10走航监测仪,在安装时,可以将可吸入颗粒物PM10走航监测仪与底板进行连接,之后通过锁紧机构将活动块翻转下来,通过螺杆的旋转将压紧块推入卡槽内,实现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走航监测仪外侧的固定和限位,同时可吸入颗粒物PM10走航监测仪的内部增加可以进行旋转的结构,可以带动监测的部分进行旋转,方便更好的对外界的空气进行采样分析,将可吸入颗粒物PM10走航监测仪的外侧增加蜂鸣器,方便更好的进行监测,同时可以通过监测装置对空气中PM10的含量进行快速有效的监测,得出更加准确的数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PM10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可吸入颗粒物PM10走航监测仪。
背景技术
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是指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又称PM10,可吸入颗粒物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都很大,通常来自在未铺的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驶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会积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许多疾病,对人类危害大,总悬浮颗粒物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范围约为0.1-100微米,有些颗粒物因粒径大或颜色黑可以为肉眼所见,比如烟尘,有些则小到使用电子显微镜才可观察到,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又称PM10,可吸入颗粒物可以被人体吸入,沉积在呼吸道、肺泡等部位从而引发疾病,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微米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径的可进入呼吸道的深部,2微米以下的可100%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可吸入颗粒物是在环境空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微粒,对大气能见度影响很大,一些颗粒物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比如烟囱与车辆,另一些则是由环境空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细小颗粒物,它们的化学和物理组成依地点、气候、一年中的季节不同而变化很大,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来自在未铺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使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2.5微米的细粒子,例如Pb、Mn、Cd、Sb、Sr、As、Ni、硫酸盐、多环芳烃等含量较高,在空气中持留时间长,易将污染物带到很远的地方使污染范围扩大,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还有散射阳光、降低大气的能见度等,可吸入尘同时在大气中还可为化学反应提供反应床,是气溶胶化学中研究的重点对象,已被定为空气质量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广泛采用的PM10测定方法有三种:重量法、β射线吸收法和微量振荡天平法,重量法:将PM10直接截留到滤膜上,然后用天平称重,这就是重量法,重量法是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是验证其它方法是否准确的标杆,然而重量法需人工称重,程序繁琐费时,β射线吸收法:将PM10收集到滤纸上,然后照射一束beta射线,射线穿过滤纸和颗粒物时由于被散射而衰减,衰减的程度和PM10的重量成正比,根据射线的衰减就可以计算出PM10的重量,微量振荡天平法:一头粗一头细的空心玻璃管,粗头固定,细头装有滤芯,空气从粗头进,细头出,PM10就被截留在滤芯上,在电场的作用下,细头以一定频率振荡,该频率和细头重量的平方根成反比,于是,根据振荡频率的变化,就可以算出收集到的PM10的重量。
然而,现有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所使用的走航监测仪,在监测时,没有很好的监测装置对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进行有效且精准的监测,采集空气的装置不够方便快捷,在户外收集空气时,气体收集的效率低,同时装置内部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检测精度不够准确,使得数据不够精准,同时该走航监测仪在于巡航车进行安装时,没有一个安装方便快捷且稳定的安装结构,螺丝的安装方式在安装和拆卸时都太过于繁琐,费时费力,大大降低了使用效率。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师范大学,未经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243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二氧化氮走航监测仪
- 下一篇:一种精密DME地面导航设备的监测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