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线端子压接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21022.4 | 申请日: | 2021-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948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尹伟建;袁东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贝伦迪线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3/048 | 分类号: | H01R43/048;H01R43/052;H01R43/28 |
代理公司: | 常州智慧腾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28 | 代理人: | 曹军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市经济开***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线 端子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接线端子压接装置,包括第一切刀座以及设置在第一切刀座正上方的第二切刀座,第一切刀座的上表面安装有第一切刀,第一切刀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端子安装板和第一压板,第一端子安装板上开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端子安装板的一侧设置有过线板,过线板上开设有多个过线孔,第一压板的一侧设置有限位板,限位板的一侧设置有挡板,第二切刀座的下表面安装有第二切刀,第二切刀位于第一切刀的正上方,第二切刀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压板和第二端子安装板,第二压板位于第一端子安装板的正上方,第二端子安装板位于第一压板的正上方,第二端子安装板的端部开设有第二安装槽,第二压板相对第二切刀的一侧设置有导线压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束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线端子压接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线束作为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广泛运用在现代汽车上,汽车线束与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有着密切关系,汽车线束是由接线端子与导线压接后再塑压绝缘体或外加金属壳体形成的连接电路的组件,由于汽车线束连接在两个电子元件之间,因此导线的两端均需要压接接线端子,目前,现有的端子压接机上只能安装一个待有端子型槽的模具,工作人员将导线一端的端子压接完成后需要将导线切割后转向,再完成切割端的端子压接;同时,如果导线两端的接线端子型号不同,工作人员压接完一种型号的端子后需要关闭端子压接机更换不同型号的模具以便于能安装不同型号的端子,采用这种压接机接线端子,端子压接的速率低下,导致了汽车线束的生产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接线端子压接装置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接线端子压接装置,包括压接机构,所述压接机构包括固定架以及安装在所述固定架上的驱动件和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置在所述驱动件的下方,所述安装座上安装有第一切刀座,所述第一切刀座的上表面安装有第一切刀,所述第一切刀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端子安装板和第一压板,所述第一端子安装板的端部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端子安装板相对所述第一切刀的一侧设置有过线板,所述过线板上开设有多个过线孔,所述第一压板相对第一切刀的一侧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相对所述第一压板的一侧设置有挡板,所述驱动件上安装有第二切刀座,所述第二切刀座设置在所述第一切刀座的正上方,所述第二切刀座的下表面安装有第二切刀,所述第二切刀位于所述第一切刀的正上方,所述第二切刀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压板和第二端子安装板,所述第二压板位于所述第一端子安装板的正上方,所述第二端子安装板位于所述第一压板的正上方,所述第二端子安装板的端部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压板相对所述第二切刀的一侧设置有导线压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切刀座上开设有多个容纳孔,所述第二切刀座的下表面安装有多个与所述容纳孔相配合的定位杆,所述定位杆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二切刀座的下表面,所述定位杆与所述容纳孔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切刀和所述第二切刀均呈一侧设有折边的“L”形结构,所述第二切刀的折边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切刀的折边相对的一侧,所述第一端子安装板位于第一切刀设有折边的一侧,所述二端子安装板位于所述第二切刀设有折边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架包括第一固定板,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上表面并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垂直设置的固定柱,以及安装在所述固定柱的顶部并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平行设置的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大小一致且所述第二固定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板的正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可活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上表面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长度方向开设有调节槽,所述安装座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调节槽相配合的调节块,所述调节块嵌设在所述调节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的上表面两侧对称开设有让位槽,每个所述让位槽的底壁上均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设置在所述调节槽的正上方,所述定位孔的内部设置有螺钉,所述调节槽的底壁上开设有与所述螺钉配合的螺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贝伦迪线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常州贝伦迪线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210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