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央空调水泵节能变频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820127.8 | 申请日: | 2021-07-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013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 发明(设计)人: | 吴宝财;何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联宏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F11/64 | 分类号: | F24F11/64;F24F11/85;F24F140/20 |
| 代理公司: | 南京新慧恒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424 | 代理人: | 王皎 |
| 地址: | 21004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央空调 水泵 节能 变频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央空调水泵节能变频控制方法,系统运行后监控冷冻水总供水温度和总回水温度,得到供回水温度差ΔT,当ΔT与设定值ΔT0相等,说明水泵运行状态不需要改变;当ΔTΔT0则表明空调系统使用侧末端负荷需求减少,计算出冷冻水需减少流量Gdown,在保证冷冻水减少流量的前提下,对水泵进行变频调整,最终优化目标为水泵轴功率综合最小;当ΔTΔT0则表明空调系统使用侧末端负荷需求加大减少,计算出冷冻水需加大减少流量Gup,在保证冷冻水加大流量的前提下,对水泵进行变频调整,最终优化目标为水泵轴功率综合最小;从而实现水泵变频调节控制下进一步降低能耗得目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暖通空调设备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央空调水泵节能变频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水泵是中央空调水循环系统的动力设备,用于输送空调系统中空调冷热水。实际工程应用中,为了满足空调水大流量的需求,常将多台水泵并联在管路系统中运行。并联的多台水泵可以是同型号也可以是不同型号。
中央空调系统设备选型都是按照项目最大运行工况的条件来选定的。但是系统实际上大部分时间运行在部分负荷工况,空调水系统能耗也是不断变化的。当末端使用侧负荷发生变化,空调水流量需求也随之变化。
公共建筑中央空调系统中水泵(包括冷冻泵、冷却泵、热水泵等)的实际运行功耗在中央空调总能耗中占很大比例。水泵变频运行是当前常见的节能运行方式。通过改变循环管网的流量满足使用侧末端负荷变化需求,可以降低部分负荷工况下水泵的输送能耗。水泵的轴功率理论上与转速的三次方成正比,变频调节后水泵转速的下降可大幅减少轴功率数值,极大减少水泵能耗。
国家标准GB/T17981-2007《空气调节系统经济运行》对空调系统经济运行制定了响应评价指标与方法,其中冷冻水输送系数(WTFchw)用于评价空调系统中冷冻水系统的经济运行情况。具体计算公式为WTFchw=Q/Nchp。其中Q为空调系统制备的总冷量,Nchp为冷冻水泵总能耗。对于全年累计工况和典型工况的评价都有相应的限值要求。另外对于有变频控制的水系统,冷冻水的总供回水温差不应小于4℃。
空调水泵变频调节目前常见的控制方法有温度或温差控制、压力或压差控制等。在实际应用中,考虑到避免控制程序的复杂,多台并联水泵变频调节控制,往往是逐台增减水泵运行频率至满频或最低设计运行频率,如仍未调整至需求流量,则进一步启动或停止水泵运行台数。即多台水泵运行时,仅对一台水泵进行频率调节,其他运行水泵保持满频率运行状态。
水泵变频调节空调水流量满足空调系统使用侧末端负荷变化时,如果是多台水泵并联运行,在匹配空调水总流量需求前提下,无法精确为每台水泵调整合适运行频率以达到最优的冷冻水输送系数。而实际的做法则是已运行并联水泵逐台调节或者同步调节,尤其是在不同型号水泵并联情况下,水泵运行能耗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央空调水泵节能变频控制方法,在保证冷却水调整需求的前提下,对并联水泵进行精确变频控制调整,实现空调系统冷冻水输送系数达到最优,使水泵运行能效得到一进步提升。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中央空调水泵节能变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S1、配置传感器和计量设备,通过传感器和计量设备监测空调系统冷冻水输送系统运行状态数据,所述空调系统冷冻水输送系统运行状态数据包括冷冻水总供水温度T供、总回水温度T回、冷冻水总实时流量G、冷冻水泵实时运行功率N和冷冻水泵实时运行频率F;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联宏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联宏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201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