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熔融炉和放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15827.8 | 申请日: | 2021-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603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单博远;姚敏;毛丁;何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羿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 11651 | 代理人: | 李强 |
地址: | 201403 上海市奉贤区望***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熔融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熔融炉和放浆装置,包括放浆口,还包括:封闭机构,具有封闭部,封闭部用于封闭所述的放浆口,加热机构,用于加热所述的封闭部。本发明的放浆装置,通过设置封闭机构与来封闭的放浆口,使得放浆口能够及时的开启和关闭。在该结构的基础上,放浆口的构件可设计成一体结构,提高了放浆口的密封性和安全性,进一步的,由于封闭放浆口由塞体结构来实现,冷却仅需针对塞体附近的浆料来进行,冷却和加热的换热量均得以大幅降低,进一步提高了放浆口启闭的及时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熔融炉和放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等离子体气化熔融气化技术的逐渐成熟,人们开始采用这项技术来处理固体废物。采用等离子体熔融气化技术处理固体废弃物相较于现有的焚烧工艺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等离子体熔融气化技术能够可以获得更高的温度,可以彻底碳化其中的有机成分,避免了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二噁英等有毒有害气体,无机物可通过配比熔融形成玻璃体浆料,金属则沉于底部形成金属浆料。
在采用等离子体熔融气化系统处理固体废弃物时,炉内的熔融浆料的主要成分包括的玻璃体浆料和金属浆料,金属浆料沉于炉底,玻璃体浆料则在上层。在处理的过程中,金属浆料的液位会逐渐上升,如果金属浆料与电极接触,会造成短路,因此需要不断的排出金属浆料。在相关技术中,一般通过在等离子体熔融气化炉的底部设置用于排出金属浆料的放浆口。当金属浆料累积到一定量后,打开放浆口将金属浆料排尽再关闭放浆口。放浆口在处理固体废物的过程中,需要频繁的开启和关闭。现有的放浆口结构实现开启和关闭是通过让放浆口位置的物料凝固或熔融来实现的,这些物料可能是的金属,也有可能是玻璃体,或者两者的混合物。当物料在放浆口位置凝固后,放浆口得以关闭,相反,熔融时放浆口则得以开启。
然而通过上述方式来开启和关闭放浆口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是由于无论是冷却凝固物料,还是熔融物料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导致了放浆口放浆不具有及时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同结构的放浆装置,从而提高放浆口开启和关闭的及时性、放浆装置维修更换部件的便利性以及放浆口的密封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熔融炉的放浆装置,包括放浆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封闭机构,具有封闭部,封闭部用于封闭所述的放浆口,
加热机构,用于加热所述的封闭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冷却机构,用于冷却所述的放浆口和/或所述的封闭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加热机构采用电磁感应加热机构,所述的电磁感应加热机构包括环绕于放浆口外的铜管线圈,封闭部中至少部分含有用于电磁感应加热的导体材质,铜管与电源电连接构成回路,铜管内部与冷却水源连通构成冷却水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封闭机构为塞棒,塞棒的棒芯由导体材料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熔融炉的炉体上设置有放浆件,所述的放浆件上具有所述的放浆口,放浆件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铜管线圈的环形凹槽,所述的环形凹槽与铜管线圈之间填充有绝缘耐火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放浆口具有导热的内表面,封闭部具有导热的外表面,封闭部封闭放浆口时,所述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形成紧密配合或间隙配合,所述的间隙与放浆口连通。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熔融炉,熔融炉中包括了上述的放浆装置,所述的放浆口与熔融炉的炉腔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熔融炉为等离子体气化熔融炉。
本发明的放浆装置,通过设置封闭机构与来封闭的放浆口,使得放浆口能够及时的开启和关闭。在该结构的基础上,放浆口的构件可设计成一体结构,提高了放浆口的密封性和安全性,进一步的,由于封闭放浆口由塞体结构来实现,冷却仅需针对塞体附近的浆料来进行,冷却和加热的换热量均得以大幅降低,进一步提高了放浆口启闭的及时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羿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羿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158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