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磷酰胆碱合成工艺技术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00649.1 | 申请日: | 2021-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633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舒自学;张楠;高道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蓝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F9/09 | 分类号: | C07F9/09;C07C215/40;C07C21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611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胆碱 合成 工艺技术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磷酰胆碱(PC)合成工艺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磷酰胆碱合成收率,而且从根源上解决磷酰胆碱传统工艺合成效率低、副产品多的难题;新工艺把氯化胆碱经过双极膜电渗析处理,直接得到氢氧化胆碱,再磷酰化得到磷酰胆碱,综合产品收率达到95%,相比比传统工艺提高了70%的产品收率;本发明不仅可以提高磷酰胆碱产品收率,而且避免产生副产物,该工艺具有流程简单、操作方便、投资运行成本低、无三废产生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药中间体合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双极膜电渗析技术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磷酰胆碱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广泛存在于细胞膜及细胞的外分泌体中。含磷酰胆碱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和组织工程领域。近来研究证明含磷酰胆碱成份的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体内循环性能,开发基于磷酰胆碱的纳米药物载体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对常见的磷酰胆碱(PC)提取与合成源于动植物体内,合成通过工艺(按比例投入氯化胆碱:多聚磷酸=3:1,反应条件温度控制在140-145℃下,压力控制在-0.09至-0.1MPA,直接磷酰化反应得到磷酰胆碱,得到产品存在大量副产品,磷酰胆碱收率为55%;磷酰胆碱应用于神经药是不可缺少组份之一,这一领域的研究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通过双极膜电渗析法直接制备得到氢氧化胆碱方法未见报道。本发明工艺应用到磷酰胆碱合成将成为重要手段,利用双极膜电渗析技术将氯化胆碱转变成氢氧化胆碱,从而实现磷酸胆碱生产,减少了磷酰胆碱的副产品,提高磷酰胆碱的收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工艺技术,通过双极膜电渗析技术提高磷酰胆碱合成收率,该技术操作简单、环保经济适合工业合成工艺。本发明提高了磷酰胆碱收率与减少反应中副产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磷酰胆碱合成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氢氧化胆碱生成:氯化胆碱经双极膜电渗析处理得到氢氧化胆碱和盐酸;
(2)磷酸胆碱反应条件为:85%磷酸滴加于氢氧化胆碱的反应釜中,pH调节至5-7,反应温度控制0-5℃,反应时间为4-8 h,充分反应得到磷酸胆碱;反应结束后通过减压蒸馏得到磷酸胆碱,压力为-0.095至-0.1 MPA,温度控制在80-95℃;
(3)磷酰胆碱生成反应条件为:磷酸胆碱与多聚磷酸按1:1比例加反应釜,压力控制在-0.1 MPA,温度为140-150℃,反应时间为4-8 h后,得到磷酰胆碱;所得产品经乙醇萃取得到磷酰胆碱(PC)。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发明采用双极膜电渗析技术通过电能的离子转换功能,实现了氯化胆碱生成氢氧化胆碱,该过程不产生任何副产品,得到纯净的氢氧化胆碱;
(2)本发明采用磷酸根取代氯离子,避免了磷酰化反应中氯离子干扰,加剧了多聚磷酸与氢氧化胆碱断链重组,使反应条件更温和,方便工艺生成;
(3)采用双极膜电渗析技术改变传统合成工艺路线,大大提高产品收率,减少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新型工业技术磷酰胆碱合成化学反应示意路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将1000 mL 75%氯化胆碱溶液至双极膜电渗析设备中,双极膜电渗析的膜堆面积为0.1 m2处理135 min后,得到950 mL 65%氢氧化胆碱;滴加480 g 85%磷酸调节pH至3.2-3.8,生成磷酸胆碱溶液;然后通过减压蒸馏,控制条件为:压力-0.1 MPA,温度80-90℃拉杆至恒重;加入600 g多聚磷酸,压力控制在-0.1 MPA,温度为140-150℃,反应时间为4-8 h后,得到磷酰胆碱932.6g,产品综合收率为95.7%。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蓝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蓝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006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