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创伤骨科用充气式包扎固定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96893.5 | 申请日: | 2021-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66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党海峰;樊俊俊;刘蕊;邹继伟;王陶然;薛宝宝;程建岗;宋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15/00 | 分类号: | A61F15/00;A61F15/02;A61G12/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尚睿致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32 | 代理人: | 常娥 |
地址: | 710032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创伤 骨科 充气式 包扎 固定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创伤骨科用充气式包扎固定装置,其包括底座;支撑固定装置,前支撑托通过倒L型支架架设在底座上端的前侧,后支撑托通过支撑杆滑动设在底座上端的后侧,支撑杆与底座之间通过第一滑动定位组件固定连接;包扎装置,其包括环形包扎圈、设在环形包扎圈内壁的绷带缠绕装置以及设在环形包扎圈外壁下端的包扎圈驱动机构,包扎圈驱动机构的底端通过第一滑块滑动设在底座上,环形包扎圈可在倒L型支架的横板和前支撑托的外围无接触地来回滑动;剪切装置,其固定设在绷带缠绕装置的下端。本发明有效避免患肢可能遭受的二次伤害,减轻患者痛苦;操作规范性强,操作方便、快捷,节省人力,大大提高了包扎效率与包扎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创伤骨科用充气式包扎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创伤骨科是骨科中的一个分支,在骨科临床中十分常见,医生对于骨折部位的治疗一般是先复位内固定,然后再在伤口处进行包扎外固定,以便于伤口日后的恢复。包扎是外伤现场应急处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及时正确的包扎,可以达到压迫止血、减少感染、保护伤口、减少疼痛,以及固定敷料和夹板等目的;错误的包扎可导致出血增加、加重感染、造成新的伤害、遗留后遗症等不良后果。
目前,在对肢体骨折伤口进行包扎固定时,需要将伤肢抬高后进行包扎换药,现有的包扎固定装置在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或缺陷。
第一,手动包扎伤口耗时长,且操作规范性差,容易误碰患者伤肢,易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降低包扎效率与包扎质量;
第二,肢体骨折时,往往需要对其伤口两侧进行支撑,然后再使用圈型的包扎装置对伤口进行缠绕包扎,但是,患者骨折受伤的肢体需要移动伸入包扎装置内,极易造成患者肢体的二次伤害,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伤痛;
第三,绷带缠绕完毕后还需要使用手持刀具进行剪切,操作十分不便,费时费力。
综上所述,目前亟需设计一种克服上述及问题的创伤骨科用充气式包扎固定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的创伤骨科用充气式包扎固定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创伤骨科用充气式包扎固定装置,包括:
底座;
支撑固定装置,其包括前支撑托和后支撑托,所述前支撑托通过倒L型支架架设在所述底座上端的前侧,所述后支撑托通过支撑杆滑动设在所述底座上端的后侧,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底座之间通过第一滑动定位组件固定连接;
包扎装置,其包括环形包扎圈、设在所述环形包扎圈内壁的绷带缠绕装置以及设在所述环形包扎圈外壁下端的包扎圈驱动机构,所述包扎圈驱动机构的底端设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滑动设在所述底座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滑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前支撑托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环形包扎圈可在所述倒L型支架的横板和所述前支撑托的外围无接触地来回滑动,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底座之间设有第二滑动定位组件;
剪切装置,其固定设在所述绷带缠绕装置的下端。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进一步地,所述包扎圈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滑块上端的第一安装盒、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盒内的蜗杆以及均匀设在所述环形包扎圈外壁上的齿,所述齿与所述蜗杆相互啮合,所述蜗杆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一安装盒侧壁并与电机固定连接;
所述环形包扎圈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环形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内部连通截面为圆形的第三滑槽,所述第一安装盒的两侧设有倒L型连杆,所述倒L型连杆的横杆伸入所述第二滑槽内,并与滑动设在所述第三滑槽内的滑球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968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