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泥石流停淤场、应用、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95622.8 | 申请日: | 2021-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61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发明(设计)人: | 陈剑刚;费高高;陈晓清;赵万玉;陈华勇;唐金波;栗帅;王喜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2B1/00 | 分类号: | E02B1/00;E02B5/00;G06F30/13 |
代理公司: | 成都赛恩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2 | 代理人: | 张帆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泥石流 停淤场 应用 设计 方法 | ||
1.泥石流停淤场,其特征在于:在停淤场入口外侧有指向停淤场内的排导槽(1),所述排导槽(1)宽度
所述导流结构(2)位置依如下二方案之一确定:
方案一、导流结构(2)每一侧是一导流结构单体(21)
首先根据规则R1~规则R3确定一侧导流结构单体(21),再根据导流结构(2)对称中轴线确定对侧导流结构单体(21),
规则R1:导流结构单体(21)轴向与排导槽(1)轴向夹角
规则R2:导流结构单体(21)中心与最近的拦挡结构(3)最短距离
规则R3:导流结构单体(21)小开口间距
方案二、导流结构(2)每一侧由至少二导流结构单体(21)沿弧线间断排列
首先根据规则R1~规则R3确定一侧第一导流结构单体(21),其次根据规则R4~规则R6确定同侧其余导流结构单体(21),最后根据对称中轴线确定对侧导流结构单体(21)排列,
规则R4:导流结构(2)圆弧半径
规则R5:相邻导流结构单体(21)中心间距
规则R6:导流结构单体(21)个数
式1
式2
式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石流停淤场,其特征在于:若停淤场面积小且形状规则,则排导槽(1)位于停淤场入口外侧的中部,导流结构(2)的八字形单侧为单一导流结构单体(21);反之,则排导槽(1)位于停淤场入口外侧的靠近一侧位置,导流结构(2)的八字形单侧为由至少二导流结构单体(21)沿弧线间断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泥石流停淤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单体(21)是钢混式导流结构单体(211)或拦网式导流结构单体(212),所述钢混式导流结构单体(211)是通过钢管桩(4)将钢筋混凝土墙体(5)固定地面上;所述拦网式导流结构单体(212)包括固定在地面上的二钢管桩(4)以及固定在二钢管桩(4)间的钢网(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9562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