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容器注液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94823.6 | 申请日: | 2021-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588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朱文涛;许青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文涛 |
主分类号: | H01G13/00 | 分类号: | H01G13/00;H01G11/8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200 江苏省徐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容器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电容器生产制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容器注液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板、储液室、等量泵、第二固定板、排液管、电液推杆、活动板、储液杯、注液管、第一电磁阀,密封外筒、放置架以及入壳芯包,所述储液室固定连接在第一固定板的上端中部,所述等量泵固定连接在第一固定板的下端中部,所述等量泵的数量为若干且等距分布在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之间。本发明可在出现残次品时,在将电解液注入入壳芯包的过程中,可有效避免电解液的挥发,同时可避免电解液的浪费,且整个生产过程中电解液与外界环境不相接触,可避免影响生产人员身体健康;同时在注入电解液的过程中可对残次品进行挑选,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后续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容器生产制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容器注液装置。
背景技术
电容器,通常简称其容纳电荷的本领为电容,顾名思义,是‘装电的容器’,是一种容纳电荷的器件。电容器是电子设备中大量使用的电子元件之一,广泛应用于电路中的隔直通交,耦合,旁路,滤波,调谐回路,能量转换,控制等方面。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数码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电容器的应用范围也愈加广泛。在电容器的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对电容器注入电解液,电容器内注入电解液的量对素子的影响较大,对电容器的整体质量至关重要。
现有专利(公告号:CN108447708A)一种电容器注液装置,包括定量泵组、储液杯、注液接管和注液腔室;定量泵组与储液杯连通,储液杯与注液腔室通过注液接管连通。本发明通过定量泵组来控制电解液注入量,注液量可精确控制,方便调整注液量,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果。
上述专利仍存在以下不足:1、在生产制造入壳芯包时,由于其内部填充有阴极和阳极材料、电解纸等其他结构,在进行注液时,无法保证所有的入壳芯包吸收的电解液的容量保持一致,当存在容量达不到要求的残次品时,等量注入的电解液就会溢出,由于电解液具有挥发性,不仅会造成电解液的浪费,同时对生产人员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损害;2、在出现容量不达标的残次品后,仍需要对其进行完整加工,并进行检测后才能将其挑选出,不仅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同时影响后续的生产效率。
为此,提出一种电容器注液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容器注液装置,本装置可在出现残次品时,在将电解液注入入壳芯包的过程中,可有效避免电解液的挥发,同时可避免电解液的浪费,且整个生产过程中电解液与外界环境不相接触,可避免影响生产人员身体健康;在注入电解液的过程中可对残次品进行挑选,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后续生产效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容器注液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板、储液室、等量泵、第二固定板、排液管、电液推杆、活动板、储液杯、注液管、第一电磁阀,密封外筒、放置架以及入壳芯包,所述储液室固定连接在第一固定板的上端中部,所述等量泵固定连接在第一固定板的下端中部,所述等量泵的数量为若干且等距分布在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之间,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连接在等量泵的下端,所述排液管固定连接在等量泵的下端,所述电液推杆固定连接在第二固定板的下端环侧且数量为四个,所述活动板固定连接在电液推杆的下端,所述储液杯固定连接在活动板的上端且与排液管的位置一一对应,所述注液管固定连接在储液杯的内部底端且下端穿过活动板与外界相通,所述第一电磁阀固定连接在注液管的上部靠近储液杯的位置,所述密封外筒固定连接在活动板的下端且套设于注液管的环侧,所述放置架设置在密封外筒的下方,所述入壳芯包活动连接在放置架的上端表面且与密封外筒的位置一一对应;
所述密封外筒包括筒体、溢出槽、第一电磁铁、第一接电触头、排液孔、第二电磁阀以及连接支管,所述溢出槽开设于筒体的内壁右侧上端,所述第一电磁铁固定连接在筒体的内部下端左侧,所述第一接电触头固定连接在溢出槽的内壁下端且数量为两个,所述排液孔开设于溢出槽的底部,所述连接支管固定连接在排液孔远离筒体内部的一端,所述第二电磁阀固定连接在连接支管的环侧靠近筒体的一端,所述第一接电触头与第一电磁铁以及第二电磁阀电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文涛,未经朱文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948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按照任务截止期限确定指挥方式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数控刀具转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