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耳机系统和耳堵效应的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90872.2 | 申请日: | 2021-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842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浩乾;陈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大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3/00 | 分类号: | H04R3/00;H04R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东律师事务所 11499 | 代理人: | 迟爽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耳机 系统 效应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耳机系统和耳堵效应的控制方法。一种耳机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扬声器,至少一个前馈麦克风,至少一个反馈麦克风;所述反馈麦克风设置于扬声器的出音端,并且耳机佩戴时,所述反馈麦克风位于耳道内,以用于收集耳道内的声音信号;所述前馈麦克风位于耳机的外侧,以用于采集环境声音信号。本发明所述耳机外部设置至少一个前馈麦克风,当外界有风时,可以识别风能量的大小,控制电路自动采用风能量较小的前馈麦克风的信号,并作为前馈主动降噪和消除耳堵效应的信号,同时降低或者关闭风能量较大麦克风所拾取信号。控制电路启动振动传感器和反馈麦克风消除堵耳效应滤波器,以消除堵耳效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耳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耳机系统和耳堵效应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当外耳道口被堵塞后,骨导听阈降低的现象称为堵耳效应。产生堵耳效应的原因是当外耳道被堵住后,由外耳道产生的振动的声音无法通过外耳道排除,导致自己讲话和咀嚼等自体声音信号在耳朵鼓膜出约有 15-30dB的放大,声音信号的频率主要集中在100Hz-600Hz。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声音信号的频率也会集中在50Hz-1KHz。该声音的频率与外耳道的软骨形状、大小有关,与外耳道被堵住后堵塞物体与耳道软骨的接触面积、堵塞物的材料软硬度有关。人们在讲话时,就不能很好的听到外界在 100Hz-600Hz的声音,因为被耳道内部的自发声掩盖了。
现有技术解决声透传时的堵耳效应都是在堵塞物体上开导气孔或者导气管,利用调整导气孔和导气管的声阻,起到调节堵耳效应的目的。如带有导气孔或导气管的助听器、带有透气孔的降噪耳机。上述方法都是物理被动类的方法,对于耳机音频装置而言,在助听器或耳机上开设导气孔或者导气管都会影响到音质装置的低频性能,不利于音频装置的低音播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耳机系统和耳堵效应的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耳机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扬声器,至少一个前馈麦克风,至少一个反馈麦克风;所述反馈麦克风设置于扬声器的出音端,并且耳机佩戴时,所述反馈麦克风位于耳道内,以用于收集耳道内的声音信号;所述前馈麦克风位于耳机的外侧,以用于采集环境声音信号。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与前馈麦克风电性连接的第一音频处理模块、第二音频处理模块,与反馈麦克风连接的第三音频处理模块,均与第一音频处理模块、第二音频处理模块、第三音频处理模块电性连接的加法器;所述加法器与扬声器电性连接;
所述第一音频处理模块、第二音频处理模块均用于处理环境声音信号;所述第三音频处理模块用于处理耳道声音信号;
所述加法器用于接收第一音频处理模块、第二音频处理模块、第三音频处理模块处理后的信号,以使信号叠加后传输至扬声器。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前馈麦克风包括前馈麦克风一及前馈麦克风二;
所述控制电路包括与前馈麦克风一电性连接的第一音频处理模块,与前馈麦克风二电性连接的第二音频处理模块,与反馈麦克风连接的第三音频处理模块,与第一音频处理模块、第二音频处理模块、第三音频处理模块电性连接的加法器;所述加法器与扬声器电性连接;
所述前馈麦克风一用于采集环境声音信号作为前馈主动降噪的参考信号;
所述前馈麦克风二用于采集环境声音信号作为消除堵耳效应的参考信号;所述第一音频处理模块、第二音频处理模块均用于处理环境声音信号并传输至加法器。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振动传感器,与前馈麦克风电性连接的第一音频处理模块、第二音频处理模块及音频控制模块,与振动传感器电性连接的第三音频处理模块,与第一音频处理模块、第二音频处理模块及第三音频处理模块电性连接的加法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大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大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908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