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弃润滑油回收再生脱色剂及其加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89548.9 | 申请日: | 2021-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624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黄河;徐琦;苗树运;夏小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市精细化工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M175/00 | 分类号: | C10M17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林波 |
地址: | 2153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弃 润滑油 回收 再生 脱色剂 及其 加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废弃润滑油回收再生脱色剂及其加工方法,包括凹凸棒土、吸附组合、抗氧化组合和碱料组合,各原料重量组份设置为,凹凸棒土500‑600份、吸附组合20‑30份、抗氧化组合20‑30份和碱料组合1000‑1500份,所述凹凸棒土的加工流程设置为:碾碎,将准备好的凹凸棒土块置于碾碎机内碾碎,得到棒土碾碎物;过滤,将得到的棒土碾碎物置于过滤网进行筛选,过滤网的目数设置为100,得到凹凸棒土,不合格的再次放回碾碎机进行再碾碎,所述吸附组合设置为活性炭与海泡石的混合物的加工产物,混合质量比设置为1:2。该废弃润滑油回收再生脱色剂,不仅能够满足不同的使用需要,而且单位使用量的回收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润滑油回收再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弃润滑油回收再生脱色剂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对各类油脂的需求日益激增,同时大量的废弃油脂也随之不断产生,而废弃工业润滑油作为其重要组成之一。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受工作环境中空气、温度、压力、含水量及机械自身损耗的影响,其性质将发生变化。其直观现象为润滑油由黄色透明液体转化为黑色不透明液体。有学者认为,润滑油受外部环境影响,烃类化合物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自由基链式反应,产生了以沥青、酸类、皂类、沥青质、芳香烃以及醛酮类化合物,其中主要着色物质是醛、酮等衍生物和天然氮化物、抗氧化剂的氧化产物。
废弃工业润滑油直接排放或泄露,都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有机污染危害。如果将其直接燃烧,则不仅造成石油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样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废弃工业润滑油使用后真正变质的只有其中的百分之几,如果合理利用也是宝贵石油资源。润滑油再生就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适当的工艺处理除去废润滑油中变质污物和杂质,生产符合质量要求的基础油。再经进一步加工处理和调配各种添加剂后,就可以得到质量优良的成品润滑油,实现废弃润滑油的再生重复利用。
国外的废油再生技术已发展到蒸馏加氢法,年处理量达300103t/a。而我国的再生技术仍比较落后,规模偏小,工艺简单,平均规模不高于3000t/a。现在全国废油回收率只有6%左右,有的还停留在已属淘汰之列的蒸馏硫酸白土精制工艺。目前,国内外废润滑油的再生工艺主要可归纳为3类。第1类为有酸工艺,如酸洗工艺、酸洗-白土补充精制工艺;第2类为无酸工艺,如沉降-絮凝-白土精制工艺、白土高温接触无酸工艺、溶剂抽提-白土精制工艺;第3类为加氢工艺,如薄膜蒸发-加氢工艺、溶剂抽提-蒸馏-加氢工艺。但主要缺点都是基础油回收率低,再生过程中又会造成二次污染,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和大量酸性物质,难以去除利用,且消耗了成本较高的无机试剂,因而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的需要。现有的废润滑油回收技术都没有彻底地解决废润滑油中金属等等杂质的脱除,没有提出理想的环境友好的回收再生技术,没有很好地提高润滑油基础油的收率。结合以上废润滑油的性质特点,亟需一种理想的环境友好的回收利用技术,对废润滑油进行再生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弃润滑油回收再生脱色剂及其加工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废弃润滑油回收再生脱色剂,包括凹凸棒土、吸附组合、抗氧化组合和碱料组合,各原料重量组份设置为,凹凸棒土500-600份、吸附组合20-30份、抗氧化组合20-30份和碱料组合1000-1500份。
优选的,所述凹凸棒土的加工流程设置为:
碾碎,将准备好的凹凸棒土块置于碾碎机内碾碎,得到棒土碾碎物;
过滤,将得到的棒土碾碎物置于过滤网进行筛选,过滤网的目数设置为100,得到凹凸棒土,不合格的再次放回碾碎机进行再碾碎。
优选的,所述吸附组合设置为活性炭与海泡石的混合物的加工产物,混合质量比设置为1:2-1:3。
优选的,所述吸附组合的加工流程设置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市精细化工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市精细化工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95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