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间冷媒过冷式二氧化碳空调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85544.3 | 申请日: | 2021-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2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苟顺国;何铭;高生军;任家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一德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9/00 | 分类号: | F25B9/00;F25B41/40;F25B41/34;F25B43/00;F25B40/06;F25B40/02;F24F1/0007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0 | 代理人: | 尹洁芳 |
地址: | 730900 甘肃省白***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间 冷媒 过冷 二氧化碳 空调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空调系统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中间冷媒过冷式二氧化碳空调系统,包括:二氧化碳压缩机、油分离器、室内机、一次电子膨胀阀、回热器、气液分离器、储液罐、二次电子膨胀阀、室外机和过冷系统;过冷系统接入制热循环回路和制冷循环回路中用于对室内机、室外机向回热器的第一回热流道流入的二氧化碳冷媒进行降温冷却。本发明解决了现有二氧化碳空调系统中由于二氧化碳冷媒冷却度较低,常常会导致二氧化碳空调系统出现制冷、制热效果差,能源消耗大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中间冷媒过冷式二氧化碳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二氧化碳空调系统采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二氧化碳工质是一种少有的天然制冷剂,无毒无可燃性,廉价且易于获得,对自然环境没有破坏,在用作制冷剂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以自然工质二氧化碳作为冷媒的二氧化碳空调,在保证系统较高COP的同时具有优良的环保特性,能够有效控制臭氧层的破坏,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抑制煤的燃烧,降低雾霾天气的发生率并减少PM2.5浓度,同时将节能与环保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和潜力。
但是,在现有二氧化碳空调系统中由于二氧化碳冷媒冷却度较低,常常会导致二氧化碳空调系统出现制冷、制热效果差,能源消耗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间冷媒过冷式二氧化碳空调系统,解决了现有二氧化碳空调系统中由于二氧化碳冷媒冷却度较低,常常会导致二氧化碳空调系统出现制冷、制热效果差,能源消耗大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中间冷媒过冷式二氧化碳空调系统,包括:二氧化碳压缩机、油分离器、室内机、一次电子膨胀阀、回热器、气液分离器、储液罐、二次电子膨胀阀、室外机和过冷系统;二氧化碳压缩机的排气口通过管路依次连接油分离器、室内机、一次电子膨胀阀、回热器的第一回热流道、储液罐、二次电子膨胀阀、室外机、回热器的第二回热流道、气液分离器后回到二氧化碳压缩机的吸气口,形成制热循环回路;二氧化碳压缩机的排气口通过管路依次连接油分离器、室外机、一次电子膨胀阀、回热器的第一回热流道、储液罐、二次电子膨胀阀、室内机、回热器的第二回热流道、气液分离器后回到二氧化碳压缩机的吸气口,形成制冷循环回路;过冷系统接入制热循环回路和制冷循环回路中用于对室内机、室外机向回热器的第一回热流道流入的二氧化碳冷媒进行降温冷却。
进一步的,过冷系统包括过冷压缩机、过冷电子膨胀阀、中间过冷换热器、过冷储液罐、过冷气液分离器,中间过冷换热器的第一换热流道其一端分别与室内机、室外机连接,其另一端与回热器的第一回热流道连接;过冷压缩机的排气口通过管路依次连接室内机、过冷储液罐、过冷电子膨胀阀、中间过冷换热器的第二换热流道、过冷气液分离器后回到过冷压缩机的吸气口,形成制热过冷回路;过冷压缩机的排气口通过管路依次连接室外机、过冷储液罐、过冷电子膨胀阀、中间过冷换热器的第二换热流道、过冷气液分离器后回到过冷压缩机的吸气口,形成制冷过冷回路。
进一步的,过冷压缩机上设有控制装置和变频器。
进一步的,过冷储液罐的出液端设有过滤器。
进一步的,过冷压缩机的排气口端设有高压安全装置,过冷气液分离器的入口端设有低压安全装置。
进一步的,过冷储液罐的出液端设有视液镜。
进一步的,二氧化碳压缩机的排气口端设有高压安全装置,气液分离器的入口端设有低压安全装置。
进一步的,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端、储液罐的出液端均设有过滤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一德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未经甘肃一德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55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