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数据中心的可再生能源及余热综合利用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85497.2 | 申请日: | 2021-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82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博博;董凯军;孙钦;罗伟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5B30/02;F25B41/40;H05K7/20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劳剑东;莫瑶江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数据中心 可再生能源 余热 综合利用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可再生能源及余热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中心;
蓄水池,其用于:在设定第一周期内,利用所述数据中心的热量完成蓄热过程,在设定第二周期内,利用所述蓄热过程储存的热量供应的放热过程;
水循环系统,其设置有若干水循环回路;以及,
制冷剂循环系统,其设置有若制冷剂干循环系统;其中,
通过若干水循环回路和/或若干制冷剂循环系统配合实现所述蓄热过程和所述放热过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生能源及余热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系统包括:
第一水循环回路,其包括:一号板式换热器、蓄水池、冷却塔、一号热泵蒸发器,其中,所述一号板式换热器一端分别与所述蓄水池、所述冷却塔和所述一号热泵蒸发器各自连通;
第二水循环回路,其包括:制冷机组冷凝端、蓄水池、冷却塔,其中,所述制冷机组冷凝端一端分别与蓄水池、冷却塔各自连通;
第三水循环回路,其包括:制冷机组热回收端和蓄水池,其中,所述制冷机组热回收端与蓄水池之间连通;
第四水循环回路,其包括:数据中心、一号板式换热器和制冷机组蒸发器,其中,所述数据中心的冷却水供/回水接口分别与一号板式换热器、制冷机组蒸发器各自连通;
第五水循环回路,其包括:太阳能集热器、蓄水池、缓冲水罐,其中,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分别与大型蓄水池、缓冲水罐各自连通;以及,
第六水循环回路,其包括:缓冲水罐、太阳能集热器、一号热泵冷凝器、二号热泵冷凝器、二号板式换热器,其中,所述缓冲水罐分别与大型蓄水池、太阳能集热器、一号热泵冷凝器、二号热泵冷凝器、二号板式换热器各自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再生能源及余热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
制冷机组循环系统,其包括制冷机组蒸发器、压缩机、制冷机组热回收端、制冷机组冷凝端和节流装置,其中,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构成换热过程的一端,制冷机组热回收端和制冷机组冷凝端构成换热过程的另一端,压缩机和节流装置促进换热过程的进行;
一号热泵循环系统,其包括一号热泵蒸发器、压缩机、一号热泵冷凝器和节流装置,其中,一号热泵蒸发器构成换热过程的一端,一号热泵冷凝器构成换热过程的另一端,压缩机和节流装置促进换热过程的进行;以及,
二号热泵循环系统,其包括二号热泵蒸发器、压缩机、二号热泵冷凝器和节流装置,其中,二号热泵蒸发器构成换热过程的一端,二号热泵冷凝器构成换热过程的另一端,压缩机和节流装置促进换热过程的进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再生能源及余热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的顶层为热水且底层为冷水,其中,当出水为热水且回水为冷水时,所述蓄水池采用顶部出水,底部回水的方式进行水循环,当出水为冷水且回水为热水时,所述蓄水池采用底部出水,顶部回水的方式进行水循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再生能源及余热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的顶部及四周设置有保温层。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再生能源及余热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号热泵蒸发器的热源包括蓄水池的水源或空气源,其中,水泵驱动水循环回路时,蓄水池的水源作为热源使用,当水循环回路关闭时,驱动二号热泵蒸发器的风扇,此时由空气源作为热源使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再生能源及余热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周期包括春季、夏季和秋季,所述第二周期包括冬季。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再生能源及余热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过程为一定含冰率的0℃的水升至90℃的水的过程;所述放热过程为90℃的水降至一定含冰率的0℃的水的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549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