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耦合活性炭与曝气的抑藻式生物浮床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80477.6 | 申请日: | 2021-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611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李聪;杨玉龙;张仪萍;张可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C02F3/02;C02F101/20;C02F101/32;C02F101/34;C02F101/36;C02F101/38 |
代理公司: | 广东有知猫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681 | 代理人: | 张欢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耦合 活性炭 抑藻式 生物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耦合活性炭与曝气的抑藻式生物浮床,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浮床模块与曝气管,控制箱与曝气管之间连接有输气管,浮床模块的下端通过绳索连接有组合填料,浮床模块的上端种植有沉水植物,曝气管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侧送气管,侧送气管竖直设置,侧送气管的上端通过拉绳连接有小型浮球,侧送气管的外侧连接有多个分支气管,植物种植床的内部设置有营养土层,营养土层的上端设置有隔离层,沉水植物的根部设置在营养土层的内部,营养土层的下端设置有活性炭吸附层;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生物浮床曝气的效果不佳以及难以有效地清理氮、氮和磷等有机物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浮床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耦合活性炭与曝气的抑藻式生物浮床。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水体富营养化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大量富含有机质的废水排入水体后,水体中微生物数量激增,在好氧菌的作用下水体溶解氧急骤下降,造成了水体的厌氧环境,最终使得水体黑臭,生态浮床是目前应对该问题较有效的方法;生态浮床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以各种生物填料为载体和基质,构成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通过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的作用,来去除水体中的各类污染物,非常适合用于处理该类污染面积非常大的水体,可以通过原位修复长期保持水体水质稳定。
为了实现水体的富氧,公开号为CN20977845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组合式太阳能曝气生物浮床,包括浮在水面上的浮板、设置在浮板下方的网状框架,浮板中央种植穴中种植的挺水植物。还包括浮板两端的支撑杆,下方设三角支架插入底泥中,起固定作用。岸边设立太阳能发电系统,连接气泵,通过配气管向水底曝气装置供气。配气管由气泵出气口作为起端,铺设于众挺水植物中,经浮板中央圆孔,向下深入水底与曝气装置相连,向水中曝气。
上述这种生物浮床具有高效的水体净化作用,通过水下曝气增氧净化水体,同时防止植物根部缺氧腐烂,保证挺水植物根部对营养盐的吸收,有效解决水体黑臭问题,利用太阳能发电系统,解决了河道边用电难的问题,同时该浮床可成为河道生态景观,起美化河道的作用,但是这种生物浮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1、曝气管设置在河道的最底部,出气口均在河道的最底部,因此,在曝气的过程中,靠近曝气管上端水域的曝气效果才会良好,位于曝气管两侧的水域中的水流只能够依靠水体的流动来获得曝气的机会,曝气的效果不佳;2、大部分工业污水,尤其是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废水,往往存在氮、氮和磷等微量有机物,一般的生物浮床难以对这些有机物进行有效地吸附清理。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耦合活性炭与曝气的抑藻式生物浮床,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现有的生物浮床曝气的效果不佳以及难以有效地清理氮、氮和磷等有机物的问题。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耦合活性炭与曝气的抑藻式生物浮床,包括浮床模块与曝气管,曝气管的上端通过多根连接杆连接有控制箱,控制箱与曝气管之间连接有输气管,浮床模块的下端通过绳索连接有组合填料,浮床模块的上端种植有沉水植物,曝气管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侧送气管,侧送气管竖直设置,侧送气管的上端通过拉绳连接有小型浮球,小型浮球漂浮在水面上,侧送气管的外侧连接有多个分支气管,浮床模块由多个植物种植床与多个微生物装载床相互拼接而成,植物种植床的内部设置有营养土层,营养土层的上端设置有隔离层,沉水植物的根部设置在营养土层的内部,营养土层的下端设置有活性炭吸附层。
进一步的,微生物装载床的内部设置有微生物填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微生物填料由生物陶粒填充而成,微生物可以在生物陶粒中生存,提高净化效果。
进一步的,植物种植床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网格板,植物种植床上开设有多个种植孔,沉水植物设置在种植孔的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网格板能够防止种植板内部的营养土流失,同时便于对沉水植物进行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04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