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且精确控温的热扩散管加热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78769.6 | 申请日: | 2021-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041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张军科;黄小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0 | 分类号: | G01N15/00;G01N25/00;G01N1/44;B01J19/24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舒启龙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精确 扩散 加热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且精确控温的热扩散管加热系统,具体为:将两个改进的加热管并联后接入吸附管;每个加热管分为四个加热单元,每个加热单元进行温度的独立控制,包括测温、调整和校准;加热单元测温使用的温度探头内置于对应加热单元的管腔内部;在加热管外部安装了两个小逐流扇,一个位于第一、二加热单元之间,另一个位于第三、四加热单元之间。本发明将加热管分段,进行温度独立控制与调整,实现了实验温度的灵活与精准控制和调整,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将改进后的两套加热管并联,交替加热,大幅缩短了实验耗时;在加热段增加了逐流扇,进一步缩短了降温过程中的耗时,提高实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扩散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且精确控温的热扩散管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热扩散管(Thermal Denuder,简称TD管)是研究大气颗粒物挥发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主要包括加热管和吸附管两部分。其中加热管通过对进入管内的大气颗粒物进行特定温度的加热,使得颗粒物在特定温度环境停留,从而使颗粒物中挥发温度低于该特定温度的化学组分挥发,由颗粒态转换为气态,而挥发温度高于该特定温度的化学组分则继续以颗粒态形式存在。随后,所有样品(挥发后的气态及残余的颗粒物)进入吸附管,通过吸附管内置的吸附剂(如活性炭)可对其中的气态物种进行吸附,最终使样品中仅保留残余的颗粒物组分,这些组分进一步转移至其他观测设备进行测定。由于大气颗粒物的不同化学组分挥发性不同,对应的挥发温度通常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通过加热温度的梯度调节(几十至几百摄氏度),可以实现目标颗粒物各化学组分的逐步挥发剥离,从而对大气颗粒物的形成机制进行探究。
在整个TD实验过程中,关键技术之一便在于加热管中温度的灵活调节和精准控制,其直接决定着实验效率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耗时太长则会影响对一些颗粒物快速演化过程信息的捕捉,而温度的过高或过低会引起物种的过度挥发或者不充分挥发,从而导致实验结果偏差。当前,虽然国内外已经有一些TD的生产及销售公司,但对加热温度的精准和灵活控制始终是该技术的难点之一,也是实验误差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明内容
针对当前热扩散管实验效率(耗时)以及加热效率(温度控制精确性)不足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且精确控温的热扩散管加热系统。
本发明的一种高效且精确控温的热扩散管加热系统,将两个改进的加热管并联后接入吸附管;每个加热管分为四个加热单元,每个加热单元进行温度的独立控制,包括测温、调整和校准。
加热单元测温使用的温度探头内置于对应加热单元的管腔内部。
在加热管外部安装了两个小逐流扇,一个位于第一、二加热单元之间,另一个位于第三、四加热单元之间。
进一步的,加热管长度为55cm,四个加热单元总长度50cm。
进一步的,吸附管内填充活性炭形成活性炭吸附区,吸附管长度为53cm,活性炭吸附区长度为48cm。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本发明首先将传统的一个独立的加热系统分为四段,进行四个加热单元温度的独立控制、调整和校准,有效避免了传统加热管温度大幅偏离的现象,提高了加热温度的精准性;其次,将改进后的两个加热管并联,进行交替加热实验,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加热程序,大幅缩短了实验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再次,对加热管进行改进,内置降温风扇,弥补了以往只能依靠加热管自身降温耗时太长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了实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热扩散管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传统热扩散管加热过程中温度分布情景。
图3为本发明热扩散管加热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加热管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对加热单元温控之前中心线温度分布曲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787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