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美洲大蠊药渣多糖的复合纳米纤维膜及制备方法与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75989.3 | 申请日: | 2021-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766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吴亿晗;章津铭;张晨;王婷;成颜芬;庞兰;廖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15/28 | 分类号: | A61L15/28;A61L15/32;A61L15/42;A61L15/44;A61L15/62;D04H1/728;D04H1/42 |
代理公司: | 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2 | 代理人: | 李高峡;张娟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美洲 药渣 多糖 复合 纳米 纤维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美洲大蠊药渣多糖的复合纳米纤维膜,由美洲大蠊药渣多糖和丝素蛋白和明胶的混合物制成。还提供了制备方法:将美洲大蠊药渣多糖溶解于六氟异丙醇中,得到美洲大蠊药渣多糖的六氟异丙醇溶液,将丝素蛋白和明胶的混合物溶解于六氟异丙醇,得到丝素蛋白/明胶的六氟异丙醇溶液,搅拌后溶解,得到纺丝溶液,采用静电纺丝方法纺成纳米纤维膜,真空干燥,得到含美洲大蠊药渣多糖的复合纳米纤维膜,还提供了应用,用于创面敷料中。本发明的含美洲大蠊药渣多糖的复合纳米纤维膜用于创面敷料还可以提供润湿的环境,为创面提供类似于皮肤的屏障功能,有效吸收伤口渗出物并促进组织再生,在慢性皮肤溃疡中具有巨大的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纤维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美洲大蠊药渣多糖的复合纳米纤维膜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美洲大蠊入药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称″蜚蠊″,《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味:咸、寒;治:血瘀症、寒热、破积、喉咽闭、内寒无子″。美洲大蠊用于创面修复早有应用,现代药学典籍及民族医药典籍中也多有记载。《云南省中药材标准》(第一册)中记载蜚蠊内服具有健脾消疳,活血通脉,利水消肿等功效;外用具有消肿生肌功效,用于水火烫伤,各种创伤及溃疡。伴随着我国中成药产业的迅速发展,中药材提取后的药渣后处理(再利用)问题也日益突出。美洲大蠊目前已开发出多种制剂,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其中康复新液有抗炎、促进肉芽组织生产、促进血管生成等作用,在创面修复方面应用广泛。但调研发现,美洲大蠊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虫类中药材,康复新液等制剂的生产过程产生了大量醇提后药渣,这部分药渣目前采用堆放、发酵、制作动物饲料等粗放方式处理,尤其是多糖等易溶于水的大分子物质无法得到再利用,未能实现药渣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美洲大蠊药渣多糖的复合纳米纤维膜,它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美洲大蠊药渣多糖0.1~0.5份、丝素蛋白/明胶混合物100份。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物中丝素蛋白和明胶的质量比为1∶2~5,优选1∶3。
更进一步地,它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美洲大蠊药渣多糖0.1份、丝素蛋白/明胶混合物100份。
进一步地,所述美洲大蠊药渣多糖是醇提后美洲大蠊药渣加石油醚浸泡脱脂,取脱脂后的美洲大蠊药渣干燥,加水提取,提取液加乙醇沉淀,沉淀物加水溶解,溶解液用双氧水脱色,脱色后的溶液用Sevage试剂脱蛋白,再浓缩干燥得到的多糖。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备前述复合纳米纤维膜的方法,该方法为:
S1、按前述配比称取原料;
S2、取美洲大蠊药渣多糖溶解于六氟异丙醇中,得美洲大蠊药渣多糖的六氟异丙醇溶液;取丝素蛋白/明胶混合物溶解于六氟异丙醇,得丝素蛋白/明胶的六氟异丙醇溶液;
S3、将S2中美洲大蠊药渣多糖的六氟异丙醇溶液和丝素蛋白/明胶的六氟异丙醇溶液混合,搅拌溶解,得纺丝溶液,纺丝溶液采用静电纺丝法纺成纳米纤维膜,干燥,得含美洲大蠊药渣多糖的复合纳米纤维膜。
进一步地,S2所述美洲大蠊药渣多糖的六氟异丙醇溶液中美洲大蠊药渣多糖质量分数为5~10%,优选8%。
进一步地,S2所述丝素蛋白/明胶的六氟异丙醇溶液中丝素蛋白/明胶混合物的质量分数为3~6%,优选4%。
进一步地,S3所述搅拌的速率为400rpm~1000rpm,时间为7h~10h。
进一步地,S3所述静电纺丝法的条件参数为:纺丝电压为12kv~17kv,接受距离为10cm~15cm,环境温度为15℃~25℃,环境湿度为25%~35%,注射器走步速度为0.01mL/min~0.02mL/min。
进一步地,S3所述含美洲大蠊药渣多糖的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孔隙率为87.9%~9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未经成都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759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