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无线监测方法和监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74529.9 | 申请日: | 2021-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16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慧涛;汪娟;李冰;桑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市杰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0265 | 分类号: | A61B5/0265;A61B5/026;A61B5/00;H04W4/50;H04W4/80;H04W8/20;H04W88/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之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66 | 代理人: | 吕战竹 |
地址: | 519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无线 监测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无线监测方法和监测系统,其中,所述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00,在动静脉内瘘血管对应的皮肤上间隔设置若干检测点,在每个检测点处设置检测装置,并使检测装置均与第一终端无线通信连接;步骤S200,第一终端获取血流数据,并判断血流数据是否符合血流指标;如所有检测点的血流数据均符合血流指标,则判断血管状态正常;如有任何一个检测点的血流数据不符合血流指标,则判断血管状态异常,并进入步骤S300;步骤S300,第一终端根据不符合血流指标的检测点分布和血流数据判断血栓位置;步骤S400,第一终端发出警示信息。本发明能根据动静脉内瘘血管不同部位的血流数据判断血管状态和血栓位置,有助于及时发现血管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无线监测技术,尤其设计一种用于动静脉内瘘血管的智能无线监测方法和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动静脉内瘘主要用于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利用半透膜原理,通过扩散、对流体内各种有害以及多余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电解质移出体外,达到净化血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目的。动静脉内瘘术属于一种血管吻合的精细手术,通过移植血管在前臂靠近手腕部位的动脉和邻近的静脉作缝合,形成一个动静脉内瘘血管,使得吻合后的静脉中流动着动脉血。动静脉内瘘血管能为血液透析治疗提供充足的血液,为透析治疗的充分性提供保障。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的血管通路,因而需要长期保持血管通畅,及时发现血栓,准确判断血栓位置并采取措施,以避免并发症的产生。
传统的动静脉内瘘血管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用手触摸动静脉内瘘血管,感受是否存在内瘘震颤。内瘘震颤是血流冲击已动脉化的动静脉内瘘血管壁时产生的一种连续的、快速、细微的颤动。这种方法需要根据个人经验进行判断,存在较大的误判几率。
2)采用专业听诊器进行诊断,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误判几率,但其使用场合受限制,当患者不在医院时则无法进行实时诊断,可能导致错过最佳诊断时机。
3)使用超声波仪器进行诊断,这种方法需要借助仪器和经验丰富的医师,其使用场合也受限于在医院内进行诊断,费用昂贵,且不能随时、随地进行实时检测。
目前,可携带或穿戴式监测装置可以为患者提供一种较为方便的动静脉内瘘血管检测,相较于上述方法,这类装置能够让患者在家进行动静脉内瘘血管检测,无需通过手触摸方法或前往医院进行诊断,提高了动静脉内瘘血管检测的便捷性。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不足。首先,动静脉内瘘血管具有一定长度,血管中任何一处都可能存在血栓,而这类装置通常只能同时检测血管一处的数据,如需要检测多处则需要多次拆装,操作起来较为复杂繁琐,而且仅有血管一处的数据并不能代表整个血管状况,也很难对血栓位置做出判断,因此这种方法的检测精度无法得到保证,智能化程度也较低。其次,这种方法需要患者人为主动操作装置,而当患者处于睡眠状态时则无法进行检测,若此时发生血管堵塞则不能实时检测发现,容易造成患者处于生命危险状态,因此这种方法的检测实时性不能满足要求。而且,这类装置一般为腕带式,患者如长时间佩戴容易对血管造成压迫,反而使得受压迫处的血管变得狭窄甚至堵塞,造成患者体感不适,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另外,这类装置通常采用卡扣方式固定在患者腕部,结构较为复杂,硬件成本较高,操作使用起来也不够方便。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现状,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无线监测方法和监测系统,所述监测方法能同时对动静脉内瘘血管的不同位置进行检测,根据检测得到的血流数据来确定动静脉内瘘血管的状态并判断血栓位置,所述监测系统能将患者的动静脉内瘘血管的相关数据实时共享给医院和医生,有助于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智能无线监测方法,用于对动静脉内瘘血管进行监测,所述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市杰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市杰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745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